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 >> 海青動態

閩清入選全省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 雄江鎮成為有力抓手

2023-03-28 08:10:31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蔣雅琛 謝星星 池遠

閩清入選全省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 雄江鎮成為有力抓手臺胞在閩清雄江鎮拍攝宣傳片。記者 池遠 攝

雄江,一個時光交匯的小鎮——

水下,村落沉睡多年,承載著村民世代的回憶;

水上,新村紮根生長,寄託著人們無限的期許。

作為一個庫區移民鄉鎮,雄江在邁向振興的途中很難找到可借鑑的經驗。缺少用地,產業如何發展?地處深山,如何吸引人才?躊躇之時,臺灣團隊入駐,為小鎮發展找到了方向。

以雄江鄉村振興為抓手,閩清縣不斷推動閩臺鄉建鄉創合作。不久前,該縣入選全省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名單。“全省僅有3個縣(區)入選,閩清佔有一席,而且是我市唯一入選的縣(市)區!”閩清縣相關負責人說。

這個小鎮有何不同?記者日前溯閩江而上,去找尋答案。

小鎮,因何不同?

每逢週末,總有大批遊客湧入雄江,他們為何而來?

“因為這裡與眾不同呀!”驅車一個半小時從福州市區前來的陳女士脫口而出。

雄江的與眾不同,源於一段過往的經歷。30多年前,因興建福建水口電站的需要,小鎮的部分割槽域沒入水底,梅雄村因此成為庫區移民新村。背靠青山,頭枕碧水,新居清一色的紅瓦黃牆,依山而立、高低錯落,構成閩江之畔一道獨特的風景。

雄江的與眾不同,更在於它煥發的朝氣。記者看到,常在村裡出現的除了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有衣著時尚的青年;穿梭而行的除了電動車、汽車,還有帥氣酷炫的重型機車;讓人耳目一新的除了樸素的農家小院,還有如火如荼的建設專案……

令人意外,矛盾的兩面在這片土地和諧共生,讓小鎮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村民們告訴記者,這與一群“小鎮青年”的到來有關。

2018年,臺青曾芝穎第一次來到雄江,看著小小村落安靜地依偎在母親河閩江旁,聽著遠處綠皮火車的鳴笛聲,她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適合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因此留了下來。2019年,她帶領團隊與當地政府合作推動鄉建鄉創,開展文化調研,結識了當地將多棟廢棄民房改造成橄欖湖民宿的創始人,接著與之攜手將這些民房運營成人氣民宿,在網際網路世界聲名鵲起,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他們在小鎮打造庫區移民文化館,挖掘當地特色文化,留存庫區鄉愁記憶,帶動鄉村旅遊業發展;他們為小鎮打造了吉祥物“雄將”,讓這隻俏皮的松鼠也來為守護庫區優質生態環境出力……“閩清縣各級都非常支援我們,給予我們很大空間,讓我們能盡情施展才華。”曾芝穎說。

數年的沉澱成效如何?此次的入選是一個肯定,遊客的反饋也透露著滿意。

“如果你想要遠離城市的喧囂,舒服而緩慢地過個幾天,這裡是很不錯的選擇,依山傍水,小路蜿蜒,梧桐樹下的長椅自帶電影濾鏡,傍晚還能坐船享受溫柔的江風,遠處有火車開過,鳴笛聲彷彿把人拉到了某個時光隧道,是蠻神奇的體驗……”這是一位網友對橄欖湖小院的推介語,評論區都是心嚮往之的留言。

小鎮,去向何方?

推進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專案建設,對於雄江而言,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一方面,自身建設不能放鬆——

走進黨委政府辦公樓,熱烈的討論聲不絕於耳。“我們要對標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專案實施成效要素,發揮雄江閩臺融合的特色優勢進行片區硬體、軟體打造,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建成海峽同心樂齡示範區。”雄江鎮黨委書記王世錦透露,今年上半年鄉建鄉創的任務並不輕鬆:該鎮要以公共空間打造為主線,構建活動中心、大眾茶館及民俗劇場等室內休閒公共空間,增設長者食堂、臨江親子圖書館等老幼休閒服務空間;打造相框景觀節點、公眾菜園等室外觀光打卡點,搭建無動力童趣口袋公園、百家宴廣場等叢集活動空間,初步多點佈局遊逛聚落;分步實施亮化工程,集鎮區域杆線下地,不斷淨化集鎮休閒空間……

另一方面,經驗總結推廣也不能落下——

“今年我們的大賽升級了,我上週特意帶了一個臺灣團隊過來拍攝宣傳片,希望以臺灣人熟悉的表達吸引更多臺青過來參與大陸鄉村振興。”去年,在曾芝穎的倡導下,2022首屆海峽鄉創大賽作為第十屆海峽青年節的集中活動之一,成功舉辦。大賽共徵集兩岸參賽作品88件,其中臺灣54件、大陸34件,集結了海峽兩岸鄉建鄉創成果。“去年大賽的效果不錯,我們計劃今年5月先引進一批在海峽鄉創大賽上獲獎的臺青來到雄江跟我們一起做專案,適應節奏。孵化成功後,他們就可以自己承接省內的專案了。”曾芝穎說。

雄江,這個庫區小鎮致力於成為對臺視窗和海峽兩岸交流平臺,總結出可複製可推廣的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理念、思路和工作方法,從點到面輻射全省,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模範鄉鎮。

小鎮,為誰而建?

在雄江推進閩臺鄉建鄉創樣板縣建設,曾芝穎把關鍵聚焦在“人”的身上。“我們發現人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做的所有專案都是為了能把人留下來,因此我們會花非常多的時間跟居民聊天,希望能夠從文化挖掘的過程中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訴求,為他們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家園。”

在鄉建鄉創的過程中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庫區移民文化館的打造就是一個最生動的例證。為了給村民們留下集體的記憶,曾芝穎帶領團隊在江畔打造了一間庫區移民文化館,其中有一個區塊叫庫區記憶所,就是由他們和居民共創的。記者看到,庫區記憶所裡擺放著蓑衣、算盤、犁具等老物件和老照片,每一個展品都承載著一段記憶和鄉愁。

隨著雄江生態環境的日益向好,遊客數量的日漸增多,許多村民看到了家鄉發展的前景,決定回到小鎮謀生,翁振美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她在一間民宿工作,同時售賣蜂蜜、白刀魚、橄欖等當地特產。閒暇時,她也會到文化館轉轉,感悟鄉村的發展變遷。

“他們不忘過去,珍惜現在,更期許未來。”曾芝穎告訴記者,隨著鄉建鄉創的不斷推進,村民們對交通建設、生活配套提升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也希望能有更多居民參與鄉建鄉創,賦予這個庫區小鎮發展的更多可能。

不僅如此,曾芝穎希望,發展不僅是看得見的變化,還要觸及村民的心靈。“常常有奶奶邀請我們去他們家吃飯,我都會勸他們帶著自己製作的美食走出家門,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把文化館當成會客廳,常來找我們聊天,甚至是在文化館門口跳廣場舞……”(記者 蔣雅琛 謝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