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產業融合的“冠捷實踐”
2023-11-27 10:26:20來源:人民政協報
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同胞是命運共同體。著眼未來,深化兩岸企業和產業融合發展,協同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共同應對國際貿易挑戰,已然成為兩岸各界人士的共識。但兩岸企業和產業能不能合作,怎麼融合,如何發展一度成為兩岸企業家們討論的焦點。而央企中國電子和臺資企業冠捷這兩家兩岸企業的融合實踐,恰好為這個看起來有些抽象卻又很現實的合作給出了具體化的註解。
是什麼讓央、臺企合作成真?
中國電子集團成立於1989年5月,是我國民族電子工業的搖籃,是中央直接管理的以網信事業為核心主業的中央企業。中國電子擁有20家上市公司,663家成員企業,總資產4216.2億元,連續13年入選《財富》世界五百強。其下屬中電互聯是中國電子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的主要平臺,該公司聚焦“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解決方案、工業控制產品及系統”主責主業,致力於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智慧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而臺企冠捷科技集團(以下簡稱“冠捷科技”)是全球最大的顯示器與液晶平板電視研發製造公司。
一個是有著明顯社會主義標記的央企,一個卻是源起於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臺資企業,如果放在過去一些年,很難讓人想象這樣的兩家企業能扯上關係,就更不要說融合發展了,但如今,這兩家企業卻成了兩岸企業和產業融合的典型樣本。
用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電工業網際網路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立鋒的話說,這是大陸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重要論述和對臺胞臺企“同等待遇”落實的必然。
冠捷科技咸陽工廠建設的融合實踐
1992年,冠捷科技從臺灣來到大陸,在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的幫助下來到福清設立了第一座工廠。經過30年的砥礪奮進,如今的臺企冠捷科技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顯示器與液晶平板電視研發製造公司,該公司在全球擁有13座工廠、8個研發及設計中心和3500多個營銷服務中心,其中7座在大陸,6座在海外。全球員工27000人,大陸有大約20000人,臺灣地區有1600人。研發人員約2500人,其中2000人在大陸。用冠捷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宣建生的話說,冠捷科技源起臺灣,落腳福建,輻射全球。
冠捷科技的主要產品,是液晶電視及顯示器。2022年,冠捷科技顯示器生產量達3760萬臺,佔全球近三成,連續22年保持全球第一。電視生產量達1300萬臺,佔全球6%。其中,ODM代工生產與以AOC/飛利浦為主的自有品牌產品銷售,大約各一半。
“這5000萬臺的顯示終端產品,大多數是在福清與廈門兩座工廠生產。”廈門市政協委員、冠捷科技副總裁王必祿說,事實上,目前全球的顯示終端產品,約有八成的比例在大陸生產製造,然後透過以整機或模組的形態銷往海外,“大陸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光電顯示產業鏈條。”
據王必祿介紹,冠捷科技在大陸發展的30年間,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這條產業鏈的上下游協同發展,從面板、晶片、機械結構件、元件等各式料件,目前在全球共有600餘家供應商,其中400家在大陸,包含了約60家的臺資公司。合作包括產品與技術的創新,以及商業、策略甚至投資等各領域。
“在這些合作伙伴中,合作最深、合作範圍最廣的,就是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子)。”王必祿認為,對於冠捷來說,中國電子是供應商,也是客戶,關係密切,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合作伙伴,“而冠捷科技咸陽工廠的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據王必祿介紹,2015年,中國電子在咸陽成立彩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CEC·咸陽8.6代液晶面板專案”,負責新一代的液晶面板研發、設計及製造,生產多品種、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這是當時咸陽市最大的投資專案,也是中國電子在新型顯示產業佈局的重點專案。
正是那個時期,冠捷科技作為顯示產品整機制造的領導廠商受邀來咸陽投資。各方期待冠捷科技能與彩虹光電緊密合作,抱團作戰,肩負起終端電視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的工作,成為這個產業鏈的“出海口”。
“唯有‘出海口’打通,這條產業鏈才能活起來,如大江一般川流不息。”王必祿透露,自冠捷咸陽工廠2018年正式投產以來,完善了咸陽光電顯示產業鏈板塊,目前,在咸陽已拉動40餘家上下游配套廠商投資,包括三捷科技、博聯科技等20餘傢伙伴企業,並與彩虹光電形成密切合作,實現從液晶面板到電視整機的無縫連線,成為陝西省新型顯示產業鏈鏈主企業,同時也實現了陝西咸陽從“砂子到電視整機”的完整產業鏈佈局。
此外,冠捷咸陽廠在建廠的設計上,也與中國電子旗下的中電九天、中電互聯等智慧製造相關企業緊密合作,打造了當時最先進的電視智慧製造工廠。
首先,冠捷打造了一條空中連廊,與彩虹光電相連線。王必祿說,彩虹生產的面板,可以直接送到冠捷廠內,這樣除了大幅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外,也能夠做最及時的溝通,有問題能隨時討論交流,快速解決,整個流程使用了自動裝卸運輸及AGV,安全可靠。
其次,冠捷科技積累了許多過去在廈門、福清進行自動化、資訊化的經驗,冠捷科技從中提煉精華並且融合後,打造咸陽的自動化電視組裝線。
“在咸陽設廠,也符合冠捷對‘一帶一路’的佈局。”王必祿說,以往冠捷在福建、武漢等地工廠生產的產品,很多需要透過海運送到海外的工廠。往往需要超過兩個月的運輸時間。現在透過中歐班列運輸,至少可以縮減一半,“例如從咸陽發到波蘭工廠的產品,透過海運需要45天,中歐班列只需要14天。”
自2018年冠捷科技在咸陽設廠以來,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據統計,2018年至今,公司累計貢獻產值達105億元,進出口額約90億元,其中超過一半透過中歐班列出口,出口貨櫃超4500個。
據瞭解,除了在供應鏈、智慧製造方面的密切合作,冠捷科技也在產品研發以及市場推廣方面,與中國電子展開全面合作。
“冠捷科技透過與中國電子的交流協同,不僅在產品研發上取得了創新,更是在戰略佈局、市場開拓方面,起到了1+1大於2的作用。”王必祿說,不僅限於與央國企的合作,在朝智慧顯示解決方案轉型的道路上,冠捷科技在大陸找到了許多優秀的夥伴,一同發展。
對於與冠捷合作,朱立鋒表示,當前大陸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而臺灣有雄厚的電子產業基礎和技術、工藝優勢,兩岸產業界攜手合作,發揮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5G等技術優勢,推進兩岸數字化轉型標準共通,強化高階電子製造裝備領域合作,助力製造業等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助於推動兩岸經濟共同繁榮,一起做大做強中華民族經濟。
《人民政協報》(2023年11月25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