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 >> 海青動態

盈盈馬祖澳 濃濃兩山情

2023-12-04 09:23:05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鄭瑞洋

打造福馬“同城生活圈”建設兩岸“海洋會客廳”

盈盈馬祖澳 濃濃兩山情

盈盈馬祖澳 濃濃兩山情環馬祖澳濱海旅遊區吸引不少遊客。記者 鄭瑞洋 攝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提出,打造福馬“同城生活圈”,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福建近日釋出了首批15條政策措施。

連江與馬祖一水相連,是祖國大陸距離馬祖最近的地方,兩岸間淺淺的海峽也被稱為馬祖澳。千百年來,馬祖澳兩岸民眾血緣相親、文化相近、經貿相通,共同書寫了濃墨重彩的“兩山情”。

為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連江縣將加快構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爭創環馬祖澳國家級濱海旅遊區,助力打造福馬“同城生活圈”以及兩岸“海洋會客廳”。

盈盈馬祖澳 濃濃兩山情連江與馬祖一水相連。記者 鄭瑞洋 攝

血緣相親:“馬祖郎”娶“黃岐女”

馬祖列島位於福建閩江口外,由南竿塘、北竿塘等數十個島嶼組成。據記載,馬祖熾坪壠遺址出土了數量甚多的貝器、貝殼以及“貝冢”。該遺址和曇石山文化遺址等文化型別相當接近,說明連江的陸地先民與島嶼先民常有物質文化交流。

據《連江史略》等記載,馬祖列島歷史上屬於連江縣。《福州府志》記載,東涌(馬祖東引島)為福州府(連江縣)極東處,旭日初昇,連江第一縷陽光即從東涌升起。

連江縣黃岐鎮與馬祖列島相距僅4.9海里,素有“裡山”與“外山”之稱,兩地同根同脈,血緣相親。馬祖版《連江縣誌》記載:“元朝年間,閩浙濱海漁民,以群島天然港澳可資避風、汲水,遂利用為漁舟泊憩之所,斯地漸增居民。”

此後,連江、長樂等沿海居民陸續移居馬祖列島,成為最主要的移民來源。兩地漁民也常在同一海區作業,結為“船頭撒漁網,船尾拉家常”的兒女親家。由此可見,兩地血緣關係密切。

據《黃岐史略》記載,20世紀80年代兩岸關係破冰,連江馬祖通婚逐漸增多。至1991年,僅馬祖郎娶黃岐女就達142對。2002年,本報《到福州“探親”去》一文,報道了黃岐人與馬祖人四代聯姻的故事。

盈盈馬祖澳 濃濃兩山情連江人林禹與馬祖鄉親(右)共同製作“兩岸魚丸”。記者 池遠 攝

文化相近:以媽祖文化等為紐帶

馬祖澳兩岸文化相近,在媽祖信俗、古厝文化、魚丸非遺等方面一脈相承。

其中,媽祖信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連江和馬祖鄉親的重要情感紐帶。馬祖出版的《連江縣誌》把馬祖島得名緣自媽祖“卒負父屍”葬於馬祖列為大事記頭條。

馬祖天后宮是馬祖祭祀媽祖最大的場所,與連江的鳳城媽祖廟結下姐妹親。鳳城媽祖廟的碑文記載了清代連江綠營戍臺官兵及來往於馬祖列島海域從事鹽運貿易的商人,踴躍為媽祖廟捐獻香燭費的情況,是馬祖澳兩岸共同信仰媽祖的佐證。近年來,連江縣以媽祖文化為紐帶,透過成立媽祖文化研究會、舉辦媽祖文化節、出版《連江馬祖文化》書籍等形式,讓媽祖文化成為海峽兩岸互動交流、和平交往的重要媒介。

除了媽祖信俗,黃岐與馬祖的傳統建築風格如出一轍。據《黃岐史略》記載,大約到抗戰時期,馬祖各聚落漁場興盛,民家開始發達,便請連江、長樂一帶匠師過來蓋建石屋。當地居民多利用花崗岩塊,沿著山坡地興建石屋,其結構多為方正雙層獨棟建築,窗戶小、開於高處,外牆砌築方式以平砌、人字砌、斜角砌、勾丁砌、亂石砌等為主,屋頂以紅或灰瓦覆蓋並於接縫處壓上石頭,以防強烈海風吹刮侵襲。

如今,建築風格與馬祖芹壁村相同的古石村,已成為連江網紅打卡地。隨著環馬祖澳國家級濱海旅遊區建立工作的開展,兩地有望開展文旅協作,打造特色石頭聚落。

值得一提的是,魚丸也是馬祖澳兩岸的鄉愁。馬祖鄉親曹常斌、黃岐人林禹入選了市級非遺專案連江黃岐魚丸製作技藝傳承人,共同推出福州首款“兩岸魚丸”產品——一半是連江魚丸,一半是馬祖魚丸,寓意“福丸系鄉愁 兩岸一家親”。

經貿暢通:“馬祖販”和“連江渡”

20世紀80年代開始,連江與馬祖漁民在海上交往頻繁,一艘艘漁船成了“破冰船”。裡山的“馬祖販”(與馬祖漁民交易的連江商販)和外山的“連江渡”(與連江漁民交易的馬祖漁民)幾乎天天接觸,馬祖澳成了民間的繁忙通道。

據《黃岐史略》記載,馬祖居民食用的蔬菜等副食品,有80%依靠黃岐的“馬祖販”供應。黃岐漁民以捕獲的大黃魚換取馬祖鄉親的香皂、牙膏、手錶、尼龍傘等。

據報道,當時的黃岐大街小巷,常常可見馬祖鄉親穿行在商場、超市、貨棧裡討價還價。貨架櫥窗裡既有北京風衣、石獅鞋類、溫州鐘錶、廣州T恤,也有緬甸玉石、法國香水等,琳琅滿目。

之後,藉著“海上福州”建設的東風,黃岐鎮被確定為臺輪停泊點、對臺小額貿易點、對臺勞務輸出點等,兩岸經貿合作越來越熱絡。

2015年,連江黃岐至馬祖航線開通,馬祖鄉親到連江探親從過去的5天5夜變為25分鐘,成為兩岸“小三通”最短海上客運航線。連馬“一日生活圈”也變為現實。

出生於馬祖的林國松是福州理工學院副教授,吃著魚丸長大,會說福州話。回憶起到福州的第一感覺,他說:“我是一個人拖著行李就來了,從馬祖坐船到黃岐只要25分鐘,感覺像回家一樣。”

盈盈馬祖澳 濃濃兩山情連江和馬祖龍舟隊,競渡敖江。記者 原浩 攝

年初以來,隨著黃岐至馬祖客運航線復航,連江縣加快構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持續書寫“兩山情”:舉辦了媽祖文化節、海峽兩岸促融發展植樹節、首屆連馬龍舟友誼賽、兩岸環馬祖澳騎遊活動、福州(連江)開漁節、連馬討海音樂節、福州(連馬)魚丸文化節、連馬中學研學交流、“又溪”獎學金頒發、“和美鄉村健康跑”等系列活動;推出了福馬主題歌曲《裡山外山》,引進了臺灣設計師布魯斯團隊助力古石村振興;設立了“兩岸情·姐妹親·婦女微家”以及“連江縣臺胞權益保障法官工作室企業服務點”,聘任臺商蔣佩琪為涉臺特邀調解員……

風從海上來!連馬將越走越親!(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葉建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