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榕臺胞講述夜市擺攤故事:蒸騰的是煙火氣 牽連的是兩岸情
2023-12-30 11:45:29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馬麗清 林銘 何佳媛 林雙偉
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白天裡快節奏的榕城,轉瞬切換為“夜福州”模式。榕城各大夜市燈火通明、熱鬧非凡,燒烤與小炒、美食與啤酒、歡聲與笑語,勾勒出一幅煙火氣十足的都市畫卷。
福州大力支援發展夜色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各類夜市成為臺胞逐夢的新舞臺。
夜市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在榕城夜市,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帶著臺灣風味跨海而來,引領福州“食尚”潮流。小小食攤,是他們的創業舞臺,更是連線兩岸情感的橋樑。29日,記者採訪了3名在榕臺胞,聽他們講述“夜市人生”。
臺胞陳志宏在攤位上製作臺灣美食。
大陸天地廣
抓住夜市創業風口
“祥坂地鐵站D口往前走幾步就到了!”29日,記者到祥坂夜市尋找臺胞陳志宏的小吃攤位,一名攤主熱情地為記者指引,顯得熟門熟路,她笑道,“因為打聽的人太多啦!”
入駐祥坂夜市2個多月,陳志宏儼然成了這裡的網紅。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製作香噴噴的大腸包小腸。這是20世紀90年代臺灣興起的一種小吃,年過半百的他沒想到有朝一日會和“家鄉味道”打上交道。
“大陸天地廣闊,城市的快速發展,帶來各種機遇。只要肯努力,不愁沒前景。”陳志宏說。
他祖籍長樂,20世紀90年代,大學畢業的他來到福州,抓住發展風口,先後從事過超市、印刷、貿易、電商、攝影等行業,有過巔峰,也有過低谷,逐漸在福州落地生根。
去年年初,他陪同妻子回溫州探親,偶然發現一家很火的臺灣香腸店,可它與記憶中的味道相去甚遠。
“我要讓福州鄉親嘗一嘗正宗的臺灣美味!”抓住福州夜色經濟發展新風口,陳志宏“出征”夜市,售賣大腸包小腸。
可第一站他就遇上難題:福州人和臺灣人口味不一樣,如何才能做出大家都喜歡的美食?
陳志宏每天在家研究,調整配料、試吃、改良配方……半個多月下來,吃了80多根香腸,終於找到了“最佳搭檔”。配料可以改良,但他對原料的使用並不妥協:“我的香腸都是向臺灣老師傅訂購的,為的是讓大家感受真實的臺灣風味。”
去年,他推著小吃攤進駐過福州達明路夜市、學生街夜市、光明港夜市,最火時月營業額超10萬元,但他始終保持著平和的心態。
“這幾年,‘人生無常,大腸包小腸’這句話火遍兩岸。人生就是如此,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這也是我想借這道美食傳達的人生信條。”他說。
臺胞陳人澤在精心製作蚵仔煎。
感受煙火氣
融入福州生活圈
傍晚,寧化路福見夜市已是人頭攢動。在眾多攤位中,臺胞陳人澤的“陳家蚵仔煎”特別好認,招牌上有以他形象設計的專屬Logo。
“這是女兒為支援我的擺攤事業而設計的。”說話間,陳人澤忙起了活兒。只見他麻利地將海蠣鋪在鐵板上,打入雞蛋、淋上粉漿,待表面煎至金黃,放上豆芽、青菜,淋上秘製醬汁,一份蚵仔煎就出鍋了。
蚵仔煎是閩南、臺灣等地有名的小吃。福州夜市售賣蚵仔煎的攤主很多,但是陳人澤的蚵仔煎格外受歡迎。對此,他笑稱:“因為我繼承了父母60多年好手藝。”
陳人澤的父母在臺灣逢甲夜市經營蚵仔煎,但他一開始並未選擇繼承家業。今年60歲的他曾天南地北跑貿易,2003年,看好大陸發展前景,他來到義烏做貿易,6年後,打算重拾老本行——賣蚵仔煎。
大陸幅員遼闊,喜歡中華傳統文化的他,曾帶著蚵仔煎跑遍祖國的大好河山。2019年,他在福州停下了腳步。4年來,從一個攤位擴張到4個連鎖品牌攤位,從一家夜市擴散到4家夜市,從一個人幹到培養徒弟、招徠助手,陳人澤的生意可謂紅紅火火。
在他看來,夜市是一座城市最具人情味、最具煙火氣的地方,逛夜市是最好融入本地生活圈的方式。“夜市的客人天南地北、形形色色,我喜歡和他們聊家常,分享生活的點滴。久而久之,我漸漸融入福州這座城市。”他說。
和很多福州人一樣,白天,陳人澤喜歡逛公園,或到河邊垂釣,悠閒享受慢生活;夜晚,流轉於各大夜市間,感受這座城市的煙火氣。
臺胞林哲雍在攤位前製作臺灣車輪餅。
3.0版車輪餅
拉近“胃”與“胃”的距離
“臺灣大叔的三代(3.0版)車輪餅就是好吃!”29日,記者來到福州學生街兩岸數字夜市,遠遠就看到臺胞林哲雍攤位上的醒目宣傳語。聊起他引以為傲的研發成果,今年60歲的林哲雍滔滔不絕。
“餅皮是3.0版車輪餅的靈魂,它有兩層口感,外皮酥脆、內層綿軟,口感一級棒。”他說。
林哲雍祖籍晉江,曾在臺灣的商場擔任高管。時常往來兩岸的他,發現臺灣的商品尤其是臺灣小吃,在大陸很受歡迎,不想一輩子當“打工族”的他,便想試一試打拼創業。
創業賣什麼?“在大陸,蚵仔煎、滷肉飯這些臺灣美食雖受歡迎,但已沒有什麼可開拓的空間。車輪餅在大陸還算比較‘新鮮’。”2014年,他來到福州經營車輪餅。之所以選擇福州作為創業基地,林哲雍說,創業要從老家開始。福建是他的老家,福州是福建的省會,機遇自然更多。
做美食首先要入鄉隨俗。車輪餅在臺灣已有過兩代更迭,第一代車輪餅餅皮酥脆,內餡是紅豆;第二代車輪餅餅皮有點像銅鑼燒,比較綿軟。
林哲雍將兩代車輪餅的優點結合,研發出3.0版車輪餅,不僅改良了餅皮,連內餡也增加到7種口味。
想不到,3.0版車輪餅一推出就“俘獲”了大批粉絲,林哲雍逐漸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上走紅,還有外地粉絲特地趕來品嚐、打卡。“有了大家的肯定,我才有繼續打拼的動力!”他說。
和陳人澤一樣,林哲雍也有了自己的連鎖品牌攤位,但他不甘於此。
“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論起飲食,有著相同的文化根源和基因,這體現出跨越兩岸的情感連結。”林哲雍說,3.0版車輪餅,現在只有在福州才能吃到。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將融合了閩臺口味的3.0版車輪餅帶到臺灣夜市,以車輪餅為橋樑,拉近他的兩個家鄉“胃”與“胃”、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三位臺胞的“夜市人生”,早已不只是眼前的打拼,更有“詩和遠方”的追求,無不彰顯他們深度融入福州生活的輕鬆愜意。
今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釋出後,福州加快了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步伐,一條兩岸同胞心靈更契合的新路正越走越寬。
眼下,福州大力支援發展夜色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福州夜市正成為“陳志宏們”逐夢、築夢、圓夢的新舞臺。香噴噴的大腸包小腸、金燦燦的陳家蚵仔煎、口感一級棒的3.0版車輪餅……帶給福州夜市的不僅是更具特色的臺灣風味,也讓兩岸同胞之間味相合、心相通、情更濃。(記者 馬麗清 林銘 何佳媛/文 林雙偉/攝)
馬麗清林銘何佳媛/文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