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 >> 兩岸交流 >> 交流交往

兩岸後人齊聚故居憶沈公

2024-06-19 08:50:18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管澍 葉誠

18日上午,正在舉辦“沈葆楨巡視臺灣”史蹟展的三坊七巷沈葆楨故居(宮巷26號)熱鬧非凡,海峽兩岸40多位沈家後人濟濟一堂,紀念先祖功績,弘揚家風家訓。

兩岸後人齊聚故居憶沈公沈家後人齊聚沈葆楨故居。

後人齊聚

“‘沈葆楨巡視臺灣’史蹟展開展,沈家後代藉此聚會,共同緬懷先祖功績。文肅公是抗敵禦侮、保臺建臺的民族英雄,是我們沈氏後裔的驕傲。”18日上午,沈葆楨六世孫女沈小菡說。

沈小菡在現場分享說,她女兒一家在英國工作、學習,她和丈夫去倫敦看望女兒,一家人經常前往格林威治原皇家海軍學院,追思沈葆楨選送的馬尾船政學堂精英在那裡學習、生活的情景。

沈呂遂、沈呂百堂兄弟是居住於臺灣的沈葆楨六世孫。沈呂百說:“今天很感動,時間過了100多年,子孫們團聚在先祖生活過的空間,真是非常大的喜事。”

沈葆楨六世孫女沈園在“沈葆楨巡臺的現實意義及其深遠影響”這一展板前駐足很久。她說:“一統管理,積極治臺;攘外安內,民族團結;統攬全域性,提升地位;兩防並舉,南北聯動;善後始基,戰略起點……這部分內容比以往我看過的展覽思考得更加全面深刻,站位更高,故居被活化利用成完整記錄沈公一生的場所,真好。”

兩岸後人齊聚故居憶沈公許鐵(左)與丁濤展示“甲型一號”水上飛機航模。

展示航模

我國第一架自制的水上飛機——“甲型一號”誕生於船政,由巴玉藻、王助等設計製造。這當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即沈葆楨曾孫,也是愛國海軍耆宿、時任福州船政局局長陳兆鏘女婿的沈來秋(即沈覲宜)。他參與制造了“海鴻”號、“海鵠”號炮艦,並和陳兆鏘、巴玉藻發起了著名的海軍制造研究社,曾任福州船政局制機主任,是有名的機械製造和經濟學專家。

18日,沈來秋外孫許鐵及其學生丁濤展示了他們共同完成的兩架等比例縮小版“甲型一號”水上飛機,讓沈家後人讚不絕口。

許鐵是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的老師,他在參觀船政博物館的時候看到了這架飛機的模型。他把想要做“甲型一號”水上飛機航模的想法告訴了兩次獲得“僑智匯”優勝獎的無人機研究專家丁濤。

“我原先不知道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出自馬尾船政。瞭解這段歷史之後,我深感自豪和驕傲。我和老師一起研發這個航模,希望未來可以成為產品,讓更多的孩子參與組裝,知道這是我們中國造、船政造。”丁濤說。

兩岸後人齊聚故居憶沈公沈小菡(左二)向來自臺灣的沈葆楨後人贈送《沈文肅公政書續編》。

釋出新書

18日,《沈文肅公政書續編》新書釋出儀式舉行。

沈小菡介紹,她的祖父娶《南北洋炮臺圖說》作者薩承鈺幼女薩嘉璵為妻。薩嘉璵的哥哥薩嘉榘是文獻學家,為福建省文史館館員,畢生勤於抄錄古籍,集為《積積室鈔本》,不下數百種。

“前一段時間,薩嘉榘之孫、我的表兄薩本敦出示鈔本之一《沈文肅公政書續編》,建議我將其出版。今年是沈葆楨巡臺150週年,推出此書是我們後人對沈文肅公最好的紀念和緬懷。”沈小菡說。

據瞭解,《沈文肅公政書續編》以影印方式付印,收錄了二十七封奏摺,對已刊行的《沈葆楨政書》是一重要補充。該書除了分發部分沈氏宗親存念外,還贈送給許多學者、研究機構和圖書館等,助益研究沈葆楨從政思想。

流連古厝

“這座古厝真是回到了它原來的樣子!”小時候居住在沈葆楨故居里的沈家後人,踏入沈葆楨故居後連連讚歎,說修得比想象中的好。

“我出生在故居飲翠樓西側房,成長在沈家大院,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沈小菡告訴記者,修繕過程中,文修專家、設計施工單位多次向沈家後代諮詢故居的歷史原貌等,並邀請他們到現場檢視。沈小菡指著一進廳堂門額上的四個鐵鉤說,這個鐵鉤的具體位置就是他們回憶後告訴相關單位的,這裡原來掛著進士、文魁等四個匾額。

沈家後人表示,十分期盼沈葆楨故居最終修繕完工的那一天。這裡將是全面展示沈葆楨一生豐功偉績的視窗,也是展現大陸與臺灣水乳交融的愛國主義宣傳和教育基地。(記者 管澍/文 葉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