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 >> 兩岸交流 >> 海青故事

來有風的地方——一位臺灣青年在閩“鄉建鄉創”紀實

2023-03-08 09:34:05來源:福州日報

2023年3月6日,福清一都鎮東山村。

東關寨舊寨有310年曆史,令人驚訝的是,古舊的外表下如今已換了時光,呈現出現代民宿的模樣。在一群人中間,有一個人太醒目了:1.83米的個子,高高瘦瘦,如古寨的杆子;30多歲的臉龐還留有稚氣,一笑起來,咧開嘴露出十幾顆牙齒,如同城堡裡的所有窗戶開啟。他就是林智遠,為東關寨舊寨民宿作設計運營的人。一週前,我剛在平潭北港村見過他。

林智遠的身上有很多光環:第一個在北港做民宿、創辦“石頭會唱歌”藝術聚落的臺灣人,平潭第一個獲得省勞模稱號的臺灣人,福建省政協特邀委員,閩臺“鄉建鄉創”典型代表……他在福建已有8年。對有些村落來說,從某種程度上,林智遠改變了它們的氣息,改變了它們的時間節奏,甚至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向。

海邊的風很大。他跨過海峽,自身也成了風,響如鼓,也細無聲。

來有風的地方——一位臺灣青年在閩“鄉建鄉創”紀實福清東關寨舊寨正在民宿改造中。(受訪者供圖)

一 、為什麼是這裡

北港不是港口,而是平潭流水鎮一個海邊小漁村。在平潭島最高峰君山東麓,一座座黛青色石頭厝面朝大海,順著地勢“滑”到海邊,由高到低,錯落有致。厝頂一片片黑瓦上,整齊地壓放著小石塊,大概是怕風把屋頂吹跑。

從有史記載的明末清初算起,300多年來,在這塊寂寂無聞的地方,人們祖祖輩輩以打魚為生,唯有來自臺灣海峽的“穿堂風”,嗚嗚作響。直到8年前,一個外地人的到來。

那天,一位臺屬剛巧經過,她向身邊的朋友指著說:“他怎麼在這裡,他是臺灣人呢。”林智遠渾然不覺在北港村張望,絲毫沒有想到自己會讓人認出來,也沒有想到自己未來會與這塊地方發生如此之深的因緣。

人生選擇緣於什麼,有時帶有命運的神秘性,但經歷過後往往會感嘆,一切早就有跡可循。用林智遠的話講:回頭看,每個點都會連成線。

林智遠1989年出生於臺灣西南部的嘉義,是在鄉下長大的孩子。嘉義位於北迴歸線上,境內有著名的阿里山;西面臨海,視線足夠長的話,穿過臺灣海峽,可以看到大陸平潭島。福建平潭是祖國大陸距臺灣島最近的地區,兩島隔海相望。

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把平潭重點建設成“兩岸共同的家園”和“國際旅遊島”。26歲的林智遠跨過海峽來到平潭,參加海峽論壇“共同家園論壇”。那天天氣很好,但風大。林智遠當時在做木藝文創產品,6月入駐平潭澳前的臺灣免稅品市場“阿里山館”。“最初目標很簡單,就是希望透過平潭口岸,將臺灣的文創產品銷往大陸各地。”他說。

平潭島上,一年365天中約莫200天颳風,林智遠的頭髮總是凌亂的。剛到平潭沒認識多少朋友,他也聽不懂平潭話,商店很早就打烊了,沒什麼夜生活,漫漫長夜有點孤獨。好在他自小生活在嘉義鄉下,對鄉村有天然的親近感。當時平潭陸路僅有一條從福清漁溪至平潭的漁平高速公路與外界相接通,下午4點就很難叫到計程車去遠一點的地方。但是,平潭離臺灣近,“每天都有船到臺灣,從平潭到臺中只要兩個多小時,比去廈門還快。”林智遠很滿意這點。

那時他已結婚,與妻子許琳宜空餘會在平潭走走逛逛,就這樣發現了位於東北隅的北港村。這是個寂寥的漁村,環島路還在建,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僅有老人。獨具特色的石頭厝建築引起了他們的興趣。自古以來,漁民們就地取材,用島上豐富的石材建造房屋,抵禦海風侵襲。這裡的人讓他們感覺溫暖。老人們臉上總是掛著淳樸的笑容,對遠道而來的人毫無芥蒂。一次下雨,還端來一碗熱騰騰的海鮮麵,非常好吃。林智遠說:“村裡人很熱心,把我們看成自己的家人,想要幫助我們。”

不是誰選擇了誰,而是剛好這個時間點到了。林智遠說,他讀書的時候,要花一個學期學習大陸的歷史地理和各省份的風土人情知識,所以他對福建並不陌生,也是持開放心態對待在此創業。林智遠曾經在臺灣經營過民宿,所以一個念頭冒出:何不利用這裡的石頭屋,讓這個古樸的村落獲得新生?臺灣朋友來這裡也很方便,可以從這裡認識平潭。

來有風的地方——一位臺灣青年在閩“鄉建鄉創”紀實林智遠在平潭北港“石頭會唱歌”民宿前。

二、石頭的故事

“平潭島,光長石頭不長草,風沙滿地跑,房子像碉堡……”由126個島嶼和700多塊礁石組成的平潭,素有“千礁百島”之稱。島上盛產花崗岩,5萬多座石頭厝遍佈島上,凝聚著海島人的生存智慧,是平潭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2016年,林智遠和媽媽、妹妹帶領由兩岸青年組成的創業團隊來到北港村,對所租的8棟石頭厝進行民宿改造:村小學老舊的桌椅、灘塗上廢棄的漁網、海水退潮時遺留的漂流木……一項項創意被裝進來。林智遠說:“建築是文化呈現的載體。我們希望透過民宿與文創,讓人感受原汁原味的平潭村落,讓它們成為認識當地文化的載體。”

一次與村民交談,得知君山有“石鑼石鼓”,敲打起來會發出鑼鼓的聲音。林智遠上山一看,果不其然。原來,山上火成岩由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熔岩等組成,密度較大,含有多種礦物元素,敲打會發出有韻律的聲音。“石鑼石鼓”是巨石,無法移動。不過,林智遠受到啟發:能不能找到不同音色的石頭組成音階,做一組天然的樂器呢。他和團隊成員一趟趟上山撿石頭,反覆試音,終於找出Do、Re、Mi、Fa、So、La、Xi等音色石,真的組成了“打擊樂器”。

2016年夏天,北港海邊小型音樂會,一曲石頭打擊樂《望春風》,在集民宿、文創、料理等元素於一體的藝術聚落“石頭會唱歌”中首次亮相。這是6位臺灣老師漂洋過海到北港,用兩個星期編排出來的。《望春風》是閩南語民歌,在臺灣家喻戶曉。“青春最可愛,自己買花自己戴,愛恨多自在,只為人生不重來,何不放開懷……”時隔7年,想起那些豪情滿懷的兩岸年輕人,《望春風》的旋律似乎還在空中迴盪。

讓人驚喜的是,石頭的“歌聲”不久傳向了世界。2017年華僑華人春節聯歡晚會上,林智遠率隊帶著北港村的石頭樂器,與琴、鼓共同奏出一曲由傳統歌曲《茉莉花》和臺灣經典歌曲《高山青》改編的《茉莉高山青》,畫面同時出現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螢幕,令人沸騰。這裡還有個小插曲,彩排時,Do音階的石頭破了一角,使得音質不準,他們連夜跑到君山上,才找到可替換的石頭。隨後,熱門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也來到這裡拍攝。“石頭會唱歌”自此成為北港村乃至平潭知名的文創品牌。兩岸的原創音樂人、手工藝人、藝術家等創作者紛至沓來,不定期駐村。

今天的“石頭會唱歌”民宿已成為“網紅打卡點”。“石縫微光”咖啡廳的院前臺子上,擺放著7塊石頭和《小星星》的樂譜,每個來此的遊客必然會用錘子輕敲石頭,聽聽它們神奇的聲音。流行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唱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善良者以歡樂。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貴呀啊,山高那個路遠也能獲得。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能給懦弱者以堅強,也能給勤奮者以收穫,只要你把它埋在心中啊,天長那個地久不會失落。”平潭的石頭會唱歌,已經不是傳說,而是可聽可感的現實。不過,它們唱的都是同一種心聲,那就是隻要勇敢、智慧、善良、堅強、勤奮,就可以不怕山高路遠,得到天長地久。

有石厝的古老建築文化,有唱歌的石頭新文化,可謂“石全石美”。林智遠還借鑑臺灣鳳梨酥開發出形如石頭的平潭石鳳酥,還推出手繪石頭等特色親子活動,將“石頭文章”做足。

鄭博宇也是從臺灣到大陸創業的青年,與林智遠在2016年的海峽論壇上相識,成為朋友。鄭博宇說,林智遠身上有兩個特點:一是懂得用臺灣人的思維方式去包裝大陸本地的特色,並創造出一個新產品,例如,他把平潭本地人習以為常或不重視、本來想拆掉的石頭屋留下來,以臺灣人的眼光與手段去打造故事和品牌,然後推廣,這點就很能體現臺灣人軟性實力取勝的特質;二是他幹起事業來十分拼命,執行力強,表達能力好,使事情能順利地開展,這個本事很大。

林智遠已經並正在其他地方做多家民宿,都屬於“石頭會唱歌”,但並非連鎖形式。對他來講,“石頭會唱歌”的含義不是指北港那幾塊會敲出旋律的石頭,而是看待村落、看待地方的一個方式。石頭本身不會唱歌,這是文化創新創意的體現。

來有風的地方——一位臺灣青年在閩“鄉建鄉創”紀實北港的石頭厝很有特色。萬小英 攝

三、200多隻回巢的“鳥兒”

北港村黨支部書記陳松柏今年67歲,臉色黝黑,說起話來輕聲慢語,井井有條。他是土生土長的北港漁民,1985年到村裡工作,1994年起擔任村支書,到現在已經快30年了。

他說,北港村祖祖輩輩以打魚為生,曾經是個典型的“窮村”和“空心村”。這裡羊腸小道十八彎,打水砍柴手提肩挑,買米買鹽要到3公里外的流水鎮,男人找老婆都很難,沒有女人願意來,只能“忽悠”來外省媳婦。村裡戶籍人口1300多,但常住人口最少的時候只有200人左右,多數人外出打工,搬到城關,只有老人留守。

2015年環島路修成,2016年在林智遠團隊的示範引領下,北港村走上旅遊文創發展之路,如今成為富裕村。據他介紹,北港村接待的旅遊人次從2015年的0增到去年的50多萬,旅遊收入從0元增到去年的5000多萬元,村財收入也從2016年1.2萬元增到去年的103萬元。北港村獲得“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群)”“全國首批地質文化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等全國性榮譽稱號,省、市級榮譽更是不計其數。

在林智遠的帶動引進下,許多臺灣青年前來北港村創辦兩岸文創工坊及名人創作室,目前有5支臺灣團隊、2家臺灣個體工商戶,常住臺胞35人。“風中旅行”文創工坊就是林智遠2016年從臺灣引進來的。在這裡可以看到,桌子由縫紉機改造而成,燈罩用廢棄的啤酒瓶做成,椅子由木板、鋼筋、石頭製成。他們還定期舉辦文創饗宴,分享原創歌曲、生活哲學等,佈置文創市集,讓村民向遊客傳授編織漁網等技藝。目前,“風中旅行”也是北港的一個知名品牌。

最近有部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受熱捧,講述年輕人回鄉創業,開辦民宿等,振興鄉村。裡面有一個感人情節,爸爸、媽媽要外出打工,留守的孩子大哭,主人公說,“這就是我回來家鄉的原因”。鄉村振興真正的目的是留住人,留住根,不讓孩子失去父母陪伴,不讓老人獨守老房子,讓青壯年找到鄉村的新天地,而不是做漂泊在外的流浪之鳥。

看到臺灣人在村裡做得這麼好,爺爺、奶奶也會跟兒子、媳婦講:你看外地人都在我們村賺錢了,你們也回來吧。北港人動了心思:人家租房都能做,我們自己的房子不是更好?2017年有5家回來了,2018年有二三十家回來,2019年有三四十家回來……陳松柏說:“目前全村有200多名本村年輕人回鄉創業就業,大部分從事與旅遊相關的服務業;村裡常住人口600多人,佔戶籍人口一半了。”“對村裡人來說,在自己家裡做,風雨不怕,風險沒有,一年賺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自己的房子住得又舒服,還能照顧老人,何樂而不為?”

村民林建才在外打拼多年,2016年看到村裡的變化和平潭旅遊發展的機遇,選擇回村。他的“老船長”民宿2017年5月開業以後生意火爆,疫情之前,每年的營業額都能達到100萬元。2019年他又租下幾棟老石厝改造成“石鑼石鼓”海景民宿,2021年又投資建設了海景酒店,生意越做越大。目前,北港已有111家民宿。

今年2月底,我走在北港村,海風聲中夾雜著此起彼伏的電鋸聲、捶打聲,舉目可見民宿、廊坊等在建或改造升級。今年春節平潭旅遊出現爆發式人潮,大家都非常看好即將到來的旅遊旺季,所以紛紛“摩拳擦掌”。

對陳松柏來說,沒有林智遠,沒有第一家臺灣民宿,沒有他的示範引領,北港村就沒有這麼快的發展步伐,也不可能這麼順利地推進閩臺鄉建鄉創融合。而對林智遠來說,沒有陳松柏,他在北港的創業夢想也不可能這麼快實現。

林智遠眼裡的陳松柏,是一個視野開放、胸懷開闊、做事認真的人,年紀這麼大了,很多事情都是親自上陣,兢兢業業,整天閒不下來。2018年,林智遠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勞動模範”的稱號,成為平潭首位來自臺灣的省勞模。在表彰大會上,林智遠意外地遇到了陳松柏,原來他是2013年福建省勞模,此次以特邀勞模的身份出席。這使他找到了勞模典範,原來,“勞模做事的出發點從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把工作做好,不計個人榮辱,甘於奉獻”。

他們經常在一起商討北港旅遊和民宿規劃發展,陳松柏總是鼓勵他大膽做沒關係,幫助溝通協調村民和臺灣創業團隊之間關係。北港村黨支部最早提出“石厝租賃,黨員先行”的方案,全村黨員帶頭簽訂租賃協議,委託平潭綜合實驗區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統一運作,科學有序改造、開發民宿。陳松柏把到北港的臺灣青年稱為“新北港人”。他對村民說:“你們是長期住在這裡的,而人家是在這租十年或十五年,讓他們賺到錢就是大家賺到錢。”

陳松柏眼裡的林智遠,則是樸實得不像一個老闆的人。逢年過節,他會到村裡的阿爸、阿媽家裡坐一坐,幫助做手工活。他已經聽得懂平潭話,只是還不大會講。林智遠已經把平潭視作“第二故鄉”。

對於北港的未來,陳松柏說,這7年的發展還是較為粗糙,是1.0版,現在要打造2.0版精品,上一個發展臺階,臺灣團隊可以幫助提高服務檔次。今年北港村將建兩岸融合會館,擬交林智遠打理。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錢也是賺不完的,不如踏實多做點事,讓地方有發展,讓百姓受益。這是林智遠受家人影響最深的理念。他說:“這裡是村民的家,北港的發展真正要靠村民自己。透過我們為這裡帶來100多家民宿,讓更多老百姓回到自己的家鄉生活,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村子好,家好,我們個體才會好。”

四、智遠志遠大

林智遠想走出自己的一條人生路。他認為很多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創業,並不是圖優惠政策,而是看重生命的價值感。“鄉村有更多本土化的東西存在。每個人都是從鄉村來的,任何城市也是從鄉村發展起來的,如何葆有鄉村永續發展的多元性和可能性,是傳承到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責任。我希望能夠在這個時間點上做這件事,至少不能斷掉,並有一個更好的姿態展現。這對我來講,是人生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他說。

2017年到2019年,林智遠曾經擔任平潭自由貿易區兩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實現從創業者到管理者身份的轉變。這段經歷讓他可以深入瞭解大陸體制架構、政府運作做決策的方式,讓他在創業的時候,比起其他臺灣人,對很多問題有更為客觀的理解。

2021年,福建出臺政策《關於鼓勵臺灣建築師來閩參與鄉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試行)》《關於深化閩臺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若干措施》,鼓勵臺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來閩開展鄉建鄉創工作。林智遠開始把創業經驗、創造鄉村美好生活體驗的信念推及福建全省。他們除了在平潭北港打造“古風草堂”民宿、“雲上海景”酒店,還在福州福清一都鎮改造東關寨舊寨,在平潭蘇平片區做青峰村蟳堡親子民宿,在莆田做湄洲島兩岸藝術民宿等閩臺鄉建鄉創合作專案。

每個村莊都有不同的風貌和歷史文化。他們結合村落不同的特點和文化底蘊,打造不同風格的鄉村民宿。東關寨位於福清一都鎮東山村,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為城堡式建築。林智遠團隊承接的是310年曆史的舊寨,比東關寨還老30年,損壞嚴重,但主體結構完整,2019年政府開始修繕。他們接手兩年多,以山野民宿的形式重新規劃設計。外部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修舊如舊”的原則,內部打造新中式小複式客房,軟裝在不破壞原有建築的基礎上,融合現代裝飾和實用性的傢俱,讓遊客舒適地棲身於“文物”中。民宿預計今年“五一”試營業。而平潭青峰村蟳堡親子民宿以螃蟹為主題。平潭有個傳說,小朋友吃了青峰蟳就會走路,所以平潭的孩子學走路一定會吃一次青峰蟳。民宿內飾全部是螃蟹主題風格,七八月還會設計海邊抓螃蟹的研學課程,帶小朋友認識螃蟹。

在做民宿的過程中,林智遠常常被震撼到。看到村莊某棟建築,會驚訝地發現它跟臺灣有關係,但臺灣的後人往往不知道這棟建築物的存在,更勿論瞭解自己的家族在這裡發生過什麼。這樣的建築如果廢棄倒塌,這樣的脈絡傳承可能就斷了,林智遠覺得很可惜。“知道這些地方文化,對我來講是一種養分。我經常跟臺灣朋友分享,每次他們透露的眼神都讓我覺得這是有價值的。因為他們會對這裡產生情感,會想來看一看。”林智遠說,“我也許還可以將民宿開到臺灣去,講述建築裡的兩岸故事,那樣的話,看的臺灣人才更多呢。”

2021年林智遠作為福建省政協特邀委員,提出過“積極參與鄉建鄉創,推動閩臺鄉村融合發展”的建議。去年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成立。林智遠認為閩臺鄉建鄉創,更重要的是“鄉創”,它是創造、創意、創想,是軟體的思想、思路。對於下一階段的鄉建鄉創,如何設定公共空間和公有體系,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等,如何留得住人,將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評判標準。

林智遠已為人父,有一個可愛的6歲兒子,因為教育的問題,妻兒都回臺灣了。以前從平潭到臺灣很方便,但是由於疫情和兩岸關係的變化,需要轉道。他已經一個多月沒有看到妻兒了,說起這個,神情有些落寞。但說起另一件事,他又面露喜色。去年他找到了自己的“根”,使他重新認識自我,審視“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他說,以前清明在臺灣掃墓,看到先人墓碑上寫著“平和”二字,總會疑惑“平和”是什麼意思。後來,在嘉義縣鄉村的家廟裡看到鐫刻在牆上的一段族譜記載:“林氏先民源遠流長,先祖林君璉系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龍峰頭湯頭人氏,自祖居地渡海來臺卜居於嘉義縣,素以務農為業……(林君璉)晚年返回大陸而在大陸仙逝。”原來,“平和”就是祖籍地,在福建漳州。他向福建省政協詢問如何找到“平和龍峰頭”,經過有關方面積極查證確定,漳州市安厚鎮的龍頭村、美峰村等地就是當年漳州府龍峰頭,也就是林智遠的祖籍地。與臺灣知名望族霧峰林家同支脈,而林家更早來自漳州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

2021年6月,在漳州安厚鎮林氏宗祠裡,身穿傳統服飾的林智遠在族親長輩的帶領下,祭拜祖先,認祖歸宗。他用手機影片連線在臺灣的爺爺,海峽對岸的老人家也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聽著同樣的鄉音,吃著同樣的飲食,林智遠倍感親切:“君璉先祖赴臺應該是400多年前的事了。如今,他在臺灣的後裔和大陸的宗親們相聚在一起,語言交流毫無隔閡,我奶奶平時做的料理在這裡也能吃到,連麻薯蘸花生碎的吃法都一樣,完全是一家人的感覺。”

閩臺一脈傳,兩岸一家親。林智遠說:“前些年還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外地來福建的創業者,是個旅人;現在,我覺得自己其實是個回鄉的遊子,這裡也是我的故鄉。”他認為,兩岸中國人都講究“慎終追遠”,不管兩岸關係怎樣變化,文化與血緣上的根永遠在那裡。有一句話:在臺灣的漳州人比在漳州的漳州人還多,漳州500萬人口,而在臺灣的漳州人有800萬。三四百年前,他們的祖宗其實都在一起,而類似他之前不懂其中因緣的臺灣年輕人有很多。在漳州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林智遠目前正在做“遷臺記憶館”,收集相關家信、資料等,要把霧峰林家和林氏遷到臺灣的那段歷史找回來。

《去有風的地方》說,風的本質就是空氣的流動,冷空氣流向熱空氣形成了風,人在感到寒冷和疲憊的時候,也需要向溫暖的地方靠近。兩岸間,大海邊,鄉村厝,新民居。福建的風,海峽的風,閩臺鄉建鄉創的風,不僅有溫暖人心的力量,而且釋放著源源不斷的能量,讓石頭會唱歌,讓鳥兒飛回巢,讓兩岸共同的家園更親近。

面對有人說他“天真”,智遠說,這個時代不缺世故的人,缺的是天真的人。智遠,志遠大。(萬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