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 >> 兩岸交流 >> 閩臺文化

林森故居見證閩臺情緣

2024-01-29 09:47:14來源:福建日報

林森故居見證閩臺情緣

28日,“臺胞尋根閩都行研討會”在福州舉行。在兩岸嘉賓見證下,“臺胞尋根示範點”在林森故居掛牌。這是福州“臺胞尋根工程”中的首批“臺胞尋根示範點”之一。

“我們計劃為林森研究會在臺北、臺中、高雄設立聯絡處,開展兩岸林森研究活動,將組織在臺閩籍林氏宗親和臺灣年輕人到林森故居參訪交流。”臺灣中華海峽兩岸一家親交流促進會創會理事長陳漢光說,希望藉助林森故居搭建兩岸文旅交流的平臺。

林森祖籍福州閩侯縣,年輕時曾在臺灣求學、工作,並參與抗日鬥爭,後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臺灣是林森成年後社會生活及革命活動的起點,他曾說,臺灣是他的第二故鄉。

1887年,林森考入臺灣中西學堂。1890年,又考進新設立的臺灣電報學堂,畢業後進入臺北電報局工作。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被迫割讓。“臺灣各界向清政府發去的抗議電報和向各地拍發的求援電訊,林森在臺北電報局都積極配合,及時幫助發出。當年5月,清政府駐臺機構包括臺北電報局要撤往海峽西岸的福建。但滿腔愛國情懷的林森卻留了下來,投入反對割臺的抗日鬥爭中。”福州閩都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文史研究專家林山介紹,當時,林森和電報局同人、學堂師生組織地雷隊抗擊日寇,後來還參加了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抗日隊伍。臺灣淪陷後,林森被迫回到福建,他以自己在臺灣的親身經歷四處演說,並結交有志青年、聯絡革命志士一同抗日救國。

“後來,林森因被清政府通緝又返回臺灣,以法院通譯職業為掩護,進行抗日活動,在翻譯時保護被捕同胞、愛國志士,也與許多臺灣同胞結下了深厚情誼。”閩江學院教授、福建省林森研究會學術部主任林友華介紹,1903年,林森在上海成立旅滬福建學生會時,還親自發展來自臺灣的林薇閣、蔡法平為福建學生會會員。

位於閩侯縣祥謙鎮鳳港村的林森故居,是一座單進磚木結構的老式平房(如圖),建於上世紀90年代,由鳳港村鄉親、臺胞共同集資建造。在福州倉山程埔路還有一座林森公館,如今這裡已成為兩岸民眾體驗非遺文化、尋根溯源之地。而在寶島臺灣,同樣有許多以林森命名的地點和建築。比如,林森公園、林森路(大道)、林森紀念堂等等。

近年來,兩岸圍繞林森舉辦的研究和交流活動頻繁。2015年,兩岸專家學者會聚福州,參加“林森與抗日戰爭”論壇;2018年,紀念林森誕辰150週年活動在北京舉行,海峽兩岸400餘人參加活動;2023年11月,福建省林森研究會以“林森與祖國統一”為主題,舉辦講座、圖片展、座談會等活動,弘揚林森的愛國主義精神。

福建省林森研究會會長、林森族親林武秀說:“隨著‘臺胞尋根示範點’的掛牌,歡迎臺灣同胞來林森故里參觀交流,感受林森的愛國心、兩岸情。”(記者 全幸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