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 >> 海青影像

向海圖強融合發展——第十五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側記

2024-06-17 07:36:11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歐陽進權

船政文化是近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旗幟之一,也是海峽兩岸緊密相連、融合發展的重要品牌之一。16日,海峽論壇·第十五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在福州舉行。研討會為期3天,海內外的船政專家學者、船政後裔,以“向海圖強·融合發展”為主題,分享研究成果和見解,探討船政向海圖強的發展歷程,展望兩岸融合發展的美好前景。

沈家老宅即將完成修繕

沈葆楨後裔致謝

16日,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船政後裔、高校師生、青年代表等參加研討會,其中有不少在臺灣的船政後裔。

“這次回來很感動,位於三坊七巷宮巷的沈家老宅即將完成修繕,這次用來舉辦‘沈葆楨巡視臺灣’史蹟展。一磚一瓦,修整如舊,這是多麼艱辛的工程,我代表海內外所有沈家的後人致以最大的敬意與謝忱。”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的後裔沈呂遂說。

今年是沈葆楨巡臺150週年。此次來榕參會,沈呂遂帶來複刻的一副木製楹聯,上書“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這副楹聯由沈葆楨所書,原本掛在臺南的延平郡王祠,10多年前丟失。沈呂遂根據家藏原拓本書刻了一副,此次帶來準備掛在宮巷沈家老宅。

研討會期間,由兩岸大學生組成的“船政文化研學之旅”研學營,實地走訪船政文化博物館、林覺民·冰心故居、嚴復故居、臺灣會館等,並與在榕高校展開交流互動,用心感悟兩岸文化的同源性和共通性,深入瞭解福州市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進一步增進彼此瞭解和友誼,也更切身體會福建、福州人民對臺灣同胞的深情厚誼。

船政文化在法國的影響力擴大

在中國船政文化城核心區,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週末訪客絡繹不絕,該館為整個船政文化核心片區注入靈魂。16日上午,臺盟中央授予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臺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並舉行揭牌儀式。北京大學課題組釋出“船政文化基因工程”最新研究成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視角下的船政文化定位、當代價值和國際傳播》藍皮書。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武佳奇說,船政文化需要兼具歷史性和現代感,更好地“請進來、走出去”,建議建設海洋文化產業園。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上月,中法船政文化交流會在巴黎舉行,船政文化在法國的影響力正在擴大。法國學者、“船政之友”魏延年16日在福州說,他將與日意格後人一起策劃,打算2026年在洛里昂海事博物館舉辦一場展覽,在此之前還準備出版關於福建船政歷史的《學者手冊》、日意格日記等書籍。

一次走訪投身船政研究

在研討會開幕式主旨演講階段,來自海峽兩岸的學者以船政文化為橋樑,分別作題為《賡續百年船政文化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時空穿梭的海洋史詩:文化資產與水下文化資產之探索》《日意格來華背景與早期經歷》等主旨發言,共同探討兩岸融合發展的新思路、新路徑及國內外研究的新成果。

“釐清船政文化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是當代學者的使命。”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劉曉琴說,今年初她第一次到馬江海戰紀念館祭拜先烈,深深意識到推動船政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也積極投身船政文化研究。以曾蘭生、嚴復、羅豐祿等為代表的船政學堂師生,將福州與天津緊密聯絡在一起,可以深入挖掘他們從福州到天津的時空變換,研究他們在近代海軍教育、思想啟蒙、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響,福州與天津在海洋文化研究中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16日下午,研討會還舉辦了以“船政文化的當代價值”為主題的圓桌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船政歷史研究、船政文化城建設、活態保護以及兩岸文化交流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法國學者魏延年《船政文化書籍的出版計劃》、臺灣學者鍾文博《沈葆楨對臺灣近現代的開發建設與影響》、香港學者馮錦榮《中國近現代氣象事業建立與文化互動——以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生高魯(1877—1947)為中心》等專題報告,受到廣泛關注。

“1867年船政學堂開創之時,香港是船政後學堂重要的生源地。如今的香港,依然有大量的船政和近代海軍後裔。”香港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院長馮錦榮說,船政見證了近代中國探索自強之計、復興之路的奮進歷程,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船政精神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記者 歐陽進權 通訊員 吳丹紅 毛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