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 >> 海青動態

張真君祖殿:信俗為橋 心連兩岸

2024-02-08 09:49:02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馬麗清 林雙偉

張聖君是福建三大信仰人物之一、閩臺最大農業神,信仰文化廣為傳播,為海峽兩岸民眾所篤信。明末至今,張聖君信俗已成為連線閩臺同胞親情的紐帶之一,每年逢神誕和傳統節慶日,都有臺灣同胞回鄉敬香祈福,完成謁祖朝聖心願。福州晚報《臺胞尋根工程》專欄第六期,講述張聖君信俗文化的兩岸情緣。

張真君祖殿:信俗為橋 心連兩岸位於上下杭的張真君祖殿。

“農業神”演變為“商神”

張聖君是何方神聖,為何深受信眾敬仰?張聖君又稱張真君,俗名張慈觀,永泰縣月洲人,生於唐天佑年間。據《臺江區志》記載,張真君學法數載,藝成雲遊於閩清、尤溪、莆田、福州、德化等地,行醫治病,斬蛇驅魅,揚善懲惡,解民困厄,45歲坐化於閩清金沙演法九龍潭頭,顯跡於閩中大地,事蹟聞之朝廷,被賜封為“都天法主監雷三元普濟大師”,後被明正德皇帝敕封為“法主”神號。

有趣的是,張聖君信俗在農村圍繞著農業主題,到了城市演變為親商護商的商業神。臺江區星安橋巷88號,立著一座始建於宋代的張真君祖殿。張真君祖殿坐北朝南,殿宇規模宏偉,雕樑畫棟,是珍貴的福州道教文化勝蹟。

張聖君信俗流傳到臺江後,適應商圈的環境,張聖君演變為“商神”。明清兩朝,上下杭地區的商幫,抱著“財源不盡滾滾隨潮來”的心態,稱張聖君為“商神”,還把福州商會和金融公會會址設在殿內,演變出商圈酬神聚會的商務習俗。隨著閩商走出國門,張聖君信俗走向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閩清、永泰、臺江三地的張聖君信俗各具特色,2017年1月三地共同申報的“張聖君信俗(福州)”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

信俗文化在臺灣廣為傳承

張聖君信俗隨著移民傳到臺灣。清末,張真君祖殿成為由商人子弟組成的道教鬥堂——浣心堂的祖堂,張真君鬥堂的創始人之一吳可珍後赴臺灣創辦了臺北三奶宮鬥堂濟功會。

因明武宗敕封“法主”神號,民間又稱張真君為“法主公”。在臺灣,每年法主公的誕辰祭日都要舉行盛大的迎神會,稱為“大龜會”。屆時廟裡會準備面制的紅龜,以及糯米制的紅龜粿,讓信眾祈求許願,謂之“乞龜”。還願時,有些人會演戲酬神,敲鑼打鼓地送迎大龜,謂之“還龜”。“乞龜”和“還龜”成為祭張聖君的重要民俗活動。

據調查統計,臺灣地區以“法主公”為主神的廟宇有66座,主要分佈在臺北、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宜蘭等22個縣市,而以“法主公”為副神的宮廟和家庭神壇式奉祀有400家以上,信眾達15萬人。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本是一家,張聖君信俗在臺灣廣為傳承,護佑一方黎民百姓,成為閩臺共同傳揚的宗教文化。臺灣中華檔案暨縮影學會副理事長邱華君說,張聖君見義勇為、大公無私、救世濟人的精神,根植於兩岸信眾心中,增進了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張聖君信俗連起兩岸情

從20世紀80年代起,臺灣張聖君宮廟紛紛到福州尋根探源,至今已有臺灣各地100多個宮廟、100多批次信眾組團前來進香朝拜。

兩岸共同的張聖君信俗文化,讓臺江張真君祖殿和永泰方壺巖張聖君母殿、閩清金沙張聖君祖殿一道,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場所、兩岸同胞暢敘鄉情的重要平臺。

2009年7月6日,應宜蘭縣晉安宮等張真君廟的邀請,張真君神像首次赴臺進行為期8天的巡遊活動,在當地引起轟動,成為閩臺宗教交流的一大盛事。

2015年,張真君祖殿組團參加在臺灣佛光山舉辦的“中華宗教傳統文化聯誼會”。

2018年至2021年連續四年,福州市臺協會與臺灣太子元帥臺商聯誼會共同舉辦海峽兩岸宗教民俗活動,得到兩岸張真君信眾的積極響應。

2023年9月13日,2023閩臺張聖君文化文創交流研討會在永泰舉辦,兩岸青年、海內外專家學者聚焦中華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探討張聖君信俗文化及其在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併為張聖君文化兩岸交流使者頒發證書。

…………

時光流轉,歲序更迭,由臺灣信眾捐贈的鎏金木質楹聯、青石浮雕龍柱、百鳥朝鳳支撐柱仍安置在張真君祖殿內,靜靜訴說著一段段兩岸情緣。(記者 馬麗清/文 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