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出生地:兩岸一脈傳家風
2024-02-23 08:17:14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馬麗清 林雙偉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民族英雄林則徐一生的真實寫照。他雖未到過臺灣,但對有關臺灣的人與事歷來十分在意。
林則徐出生地近期被列入福州首批“臺胞尋根示範點”。福州晚報《臺胞尋根工程》專欄第七期,講述林則徐與臺灣的淵源。
林則徐出生地內景。
愛國利民 心繫臺灣
林則徐出生地位於鼓樓區中山路,1785年8月30日,林則徐在這裡出生,隨後度過了讀書、中舉和完婚的時光。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為官從政多年,他始終愛國愛民、勤政務實、開拓創新、清廉自律、放眼世界。
當時臺灣是福建省的一個府,林公把臺灣同胞視為同鄉,對有關臺灣的人與事歷來十分在意。他在詩文、書信、日記、著作中留下不少接觸臺灣的人與事以及觀察臺情和兩岸關係的記述。
福建山多地少,素來缺糧,大米仰仗外省供應。隨著臺灣的開發,臺運米糧的比重大為上升。林則徐在《畿輔水利議》中寫道:“臺灣懸閩海之中,而有潮可通,產米甲於諸郡。此皆從古天荒,開自本朝,而一經耕治,遂成樂土。”林公在私人通訊中,還透露了臺米豐歉對沿海社會的影響,反映出對臺灣經濟社會穩定與發展的期待。
道光十二年(1832年),臺灣張丙、詹通、陳連、黃番婆四大股首起事,林則徐在江蘇巡撫任上,支應過境前往臺灣剿辦的河南官兵,從閩臺一體的角度關心此事的影響。
和林則徐交往的人物中,也有來自臺灣的官員與士子,如澎湖人蔡廷蘭、金門人林樹梅等。臺灣副總兵林廷福的養子、金門人林樹梅與林則徐相交甚厚,他臨終前口占一詩:“深負平生國士知,鹽車老駕欲何之;歸來化作孤山鶴,猶守梅花影一枝。”詩中充滿了對林則徐的哀思和對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家訓傳世 勉勵後人
林則徐是從福州走出去的中華民族偉大愛國英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以氣骨為筆,為後人留下不滅的精神力量。
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中,林則徐始終不忘教誨子女。他寫下“十無益”格言,既是自己的修行標準,也是教子育人的原則。
時光荏苒,林則徐的子孫後輩牢記祖訓,多能勤奮上進、克己奉公、誠意待人、忠於職守。
林公幼子林拱樞繼承先人遺志,以御史身份為臺灣事務出謀劃策,雖未獲得清廷採納,但這種積極參與的精神難能可貴。
林則徐也有不少後人在臺灣,他們牢記祖訓,傳承家風。林則徐在臺灣的五世嫡孫林長墉、林崇墉,與在福州的林澄墉系親兄弟。林長墉去臺灣時,是退休的國民黨少將,他多年來思鄉心切,於1991年75歲高齡時回到故鄉。
林崇墉曾任臺灣中國銀行董事,著有《林則徐傳》《沈葆楨與福建船政》,均在臺灣出版。1967年,《林則徐傳》因資料翔實獲臺灣中山學術著作獎。
“一生任事而不牟利,盡瘁而不熱中,臨難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林崇墉曾這樣概括林則徐的人格和作風。
家國情懷 兩岸傳承
榕城有諸多和林則徐有關的遺蹟,最典型的就是林則徐出生地暨幼年讀書處、林則徐故居和林文忠公祠。它們承載著林則徐的崇高精神和非凡魅力,也是世人紀念這位先賢的重要場所。
近年來,不少臺灣同胞前往林則徐遺蹟參訪,表達對林則徐的敬仰之情。
2003年9月,著名臺灣詩人余光中攜夫人等到林則徐紀念館參觀時題詞“八閩生輝”。
2006年5月,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攜夫人參觀林則徐紀念館後題詞“掃毒衛國興水利,一代偉人留青史”。
在福建省成立的林則徐研究會、林則徐基金會等民間社團組織開展的學術活動中,都與臺灣有密切的聯絡和互動。
近年來,林則徐研究會開展了多項林公紀念學術活動,如“紀念鴉片戰爭160週年暨林則徐經世思想學術討論會”“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60週年研討會”“紀念林則徐誕辰220週年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林則徐水利思想研討會”等,邀請部分臺灣學者、專家和相關人士參加,推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繼承、發揚林則徐堅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氣貫長虹的民族正氣。(記者 馬麗清/文 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