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閉幕 主會場人流量達18.7萬人次
2024-02-24 08:09:36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燕曉 顏瀾萍 傅亦靜 張旭陽
23日,2024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落下帷幕。為期兩天的活動涵蓋民俗非遺展演、各縣(市)區及臺灣民俗展館、非遺主題集市、街頭文化藝術快閃、燈謎遊園會等精彩內容,為市民遊客獻上了一場民俗盛會。
活動期間,高湖舞龍巡遊表演吸引不少遊客。記者 張旭陽 攝
據統計,此次活動主會場人流量達18.7萬人次,線上直播觀看人數320.5萬人次,現場和直播間的非遺產品交易量共6.9萬件,各遊戲互動板塊送出獎品和福禮4.1萬份。元宵節來臨之際,各縣(市)區推出分會場活動,舉辦各類民俗展演達150多場,線上線下總輻射人群預計超過1000萬人次。
人氣旺,年味濃!作為此次盛會的一大亮點,非遺和民俗“組團”亮相上下杭。
據介紹,本次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共設定7個系列板塊、2個主副舞臺、3個主題市集、6個民俗文化展館、15個街頭藝術展演點、150個攤位,集合了6場舞臺演出、48場街頭藝術表演、26支非遺展演隊伍、32項傳統美食、90個手工技藝和文創展示攤位,現場演職人員近千人。除了本地民俗隊伍以快閃巡遊燃爆街區,還有臺灣少數民族舞蹈、廣東潮汕英歌舞等團隊為這場民俗盛典加持助陣。
“這一擔籮筐裝著龍蝦、螃蟹、鮑魚等10種高檔食材,在定親或結婚時由男方挑著扁擔送到女方家,用作擺酒宴的食材。”在吳航喜籮展位上,市級非遺技藝吳航喜籮傳承人李紹龍向遊客介紹,吳航喜籮是福州地區傳統的竹編實用品和工藝品,福州方言中“籮”與“老”諧音,有穩重、老成、長久之意,因此福州人喜歡把喜籮當作器具或禮品,用於各種喜慶場合。
“七十二變怎麼樣的變?記住四個字的口訣……”現場,福州郭式紙翻花工藝傳承人郭遠峰正手把手教三個小朋友變紙翻花,只見他一邊用手指撥動紙翻花,一邊流利地說著口訣,色彩絢麗的紙翻花在他的巧手下變成彩虹橋、石拱橋、芭蕉扇等20多種造型。
演示結束後,不少小朋友購買了郭式紙翻花的爆款產品“中國龍”“七十二變”。“今年過年特地帶家人和孩子來福州旅遊,在上下杭我們感受到了福州非遺文化的魅力和濃濃的年味。”從泉州來福州旅遊的蔡女士說。
記者注意到,上下杭街區還設定多個街頭藝術展演點,“街藝多色彩”“畫舞皆藝術”“潮福身聲浪”各門類藝術達人大展拳腳,在街頭快閃出沒,吸引市民群眾駐足觀看。同時,近百幅民俗攝影作品展出,展示兩岸傳統文化的風采魅力,用光影定格民俗之美,用鏡頭尋訪家鄉年味。
來自澳大利亞的Paul是一位漢服愛好者。他告訴記者,此次民俗文化節上的中國民俗表演非常精彩,“他們穿的服飾都很漂亮,民俗文化也很有意思”。
除了可以一飽眼福,還可以一飽口福。百餅園、耳聾伯元宵、福清番薯丸、永泰蔥餅……“舌尖上的兩岸”美食市集囊括閩都各式傳統美食,讓不少市民遊客讚不絕口。“我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這裡和臺北的過年習俗一樣,我們過年也會吃魚丸、太平燕,也會遊神、鬧花燈。”臺胞陳筱婷說。(記者 燕曉 顏瀾萍 實習生 傅亦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