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中國節·元宵】臺灣燈籠映兩岸
2024-02-26 10:12:01來源:中國新聞網
“注意顏料不要塗到黑線外;花朵可以按你喜歡的顏色塗,這裡的葉子我們塗成綠色……”2月24日,元宵佳節,在榕臺胞、兩岸婚姻家庭代表等百餘人歡聚福州臺灣會館,在嵐(平潭的簡稱)臺傳統燈籠傳承人康桂箖指導下,臺胞子女變身“小燈匠”,畫出色彩斑斕的燈籠。
早上五點,康桂箖就起床開始做準備。“燈籠可以是人與人溝通的載體,透過創作過程,爸爸媽媽學會如何引導孩子;非遺專案的傳承需要人的參與,小孩子參與制作正是一個延續的過程。”她對中新社記者說。
康桂箖稱自己是“平潭的女兒、臺灣的媳婦”。她生於平潭,幼時常跟父母去一水之隔的臺灣走親戚,2008年在臺灣成婚後更是常住對岸。
在臺灣期間,她認識了祖籍福州閩侯的“中國傳統燈籠觀光工廠”第二代傳承人謝志成,在其教授下開始學習傘燈製作技藝。
2011年11月,大陸首艘對臺高速客滾船“海峽號”從平潭啟航,開啟了“平潭—臺灣”人員和貨物往來的海上便捷通道,康桂箖隨即萌生了將臺灣傘燈的故事帶到平潭的想法。
這一想法在2018年變為現實。她在平潭創立了桂箖(福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並在平潭臺灣小鎮開了一家臺灣民間彩繪傘燈體驗館。所有展售的傘燈都從臺中港裝船,透過“海峽號”運到平潭。
嵐臺傳統燈籠的技藝來源於福建閩侯油傘和泉州燈籠的結合,如今又被康桂箖帶回平潭。2019年,“嵐臺傳統燈籠”入選平潭綜合實驗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每個燈籠都是純手工製作的,裡面的構架是臺灣野生高山桂竹,每三年才採摘一次,而且必須是冬筍過後的春竹。”說起燈籠製作,康桂箖如數家珍,“做一個燈籠需要21道工序、35個工作日,採完竹子要做防水、防腐處理,從竹篾、竹條再到燈籠,非常不容易。”
正因如此,手工做燈籠的匠人日益減少。平潭民間也曾廣泛流傳著傳統風燈工藝,因時代變遷而面臨無人繼承的局面。因此,康桂箖決定要將燈籠文化傳承下去,創作出屬於平潭的文創燈籠,將這項傳統工藝發揚光大。
在福州臺灣會館裡,圍繞著“燈映兩岸 幸福一家”的主題,涵蓋花布、手繪、挑染、竹編、貝雕等各種型別的66個嵐臺傳統燈籠,從農曆春節前一直展出至今。其中,幾個貝雕燈籠格外引人注意。
福建(平潭)貝雕是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利用貝殼的天然色澤、紋理、形狀,經過藝術構思、磨雕,貼上成工藝美術品。“省級非遺與區級非遺的結合,肯定會大放異彩。”帶著這樣的構想,康桂箖邀請平潭貝雕藝術家共同開發新的文創產品,貝雕燈籠便由此誕生了。
黑蝶貝雕刻出石牌洋的形狀貼上在傘燈表面,一隻喜鵲停駐在礁石上,“海峽號”在海面上破浪前行,貝雕燈籠成為具有平潭和臺灣特色的工藝品,也蘊藏著“兩岸一家親”的美好寓意。康桂箖告訴記者,透過線上推廣,貝雕燈籠深受國際友人的喜歡。
如今,康桂箖正計劃將嵐臺傳統燈籠與福州脫胎漆藝相結合,創作漂漆燈籠。她希望能製作出更多凝聚著兩岸元素的傳統燈籠,用每一盞燈籠講述兩岸的故事,傳遞兩岸的情感聯結。
“兩岸民俗文化、人文歷史都存在著深厚的淵源,而我要做的就是重新撿起其中的燈籠這部分,用它架起了一個橋樑,讓大家能夠常來常往。”康桂箖說。(中新社記者 閆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