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文廟:閩臺文緣 儒風共仰
2024-03-08 09:51:28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馬麗清 林雙偉
在福州聖廟路上,有一座氣勢宏偉的磚紅色古建築。門口石碑“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字樣,彰顯此處曾經的莊重與顯赫。它就是福州文廟。
福州文廟近期被列入福州首批“臺胞尋根示範點”。福州晚報《臺胞尋根工程》專欄第九期,講述福州文廟的閩臺情緣。
位於聖廟路的福州文廟。
儒學渡臺 文脈連兩岸
文廟,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承擔著傳承儒家思想文化與教育的職能。隨著儒家文化在臺灣島不斷衍播,閩臺文廟建築作為儒家文化的載體之一,發揮著聯結兩岸文脈與情緣的重要作用。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將大陸文化體系移入臺灣,初步確立文教制度,傳播儒學。鄭經繼位後,力倡儒學、推行科舉,大力發展文教事業。
1666年,有“全臺首學”之稱的臺灣首個儒學教育機構——臺南孔廟建成,內設“太學”,以講授儒家經典為主,標誌著儒學正式植入臺灣。
清政府治理臺灣期間,大興儒學,在臺各地建設孔廟,促使臺灣地方文風大興,臺灣各地大小孔廟建築風格、式樣與福建各地孔廟相同。
閩臺兩地一水相連,臺灣孔廟的建立與發展受福建影響很大。據史料記載,在清政府管轄臺灣的200多年間,從福建各地前往臺灣任府縣學教授、教諭、訓導的多達300餘人,在“廟學合一”制度下,他們很自然地把福建孔廟的一整套做法帶到臺灣。
遊客在福州文廟大成殿參觀。
臺灣考生 文廟拜先師
福州史上被稱為“海濱鄒魯”,尊師重教,文化昌盛。福州文廟是古代祭祀教育家、儒學創始人孔子的場所,始建於唐大曆八年(773年),現存建築為清咸豐元年至四年(1851年至1854年)修建。福州文廟距今1200多年,是福建省內最早的文廟,也是國內最早一批興建的地方文廟。
2006年,福州文廟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州文脈歷史的獨特記憶,是海峽兩岸祭孔大典的重要場所。
說起福州文廟與臺灣的淵源,得說到科舉制度。古代考試有4個級別: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科舉考試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臺灣設府,隸屬於福建,開始設立官學,並全面推行科舉制度。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臺灣士子始赴省城福州參加鄉試,中舉後再赴京師參加次年的會試。當時,福州文廟是福建省省廟,無論是泉州、漳州還是臺灣的考生,都要從各地匯聚到福建的省會福州來考試,拜訪省城文廟。
福州是臺灣士子們人生理想的重要啟航點。在福州文廟,兩岸學子共拜先師,共讀經典,結下深厚同窗情誼。雖然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但中華文化卻在臺灣得到綿延不斷的傳承和發展。
攜手祭孔 共續閩臺緣
時至今日,福州文廟與臺灣各大孔廟之間的交流依然十分熱絡。
2014年孔子誕辰2565週年紀念日,首屆海峽兩岸聯合祭孔大典在福州文廟舉行,兩岸人士齊聚,以傳統釋奠的禮儀向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表達敬意。臺灣中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沈智慧說,福州文廟是福建省會福州的府學之所,回到這裡,正是回到了閩臺文脈共同的根。
2021年10月15日至17日,以“福州文廟與閩臺書院交流”為主題,以祭孔禮儀、“榕臺記憶”主題展、書院文化與高等教育交流等系列交流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海峽兩岸(福州)聯合祭孔典禮暨閩臺書院交流活動”,在福州文廟舉行。活動期間,兩岸連線,在福州文廟、臺南孔廟共祭至聖先師孔子。
2022年1月,海峽兩岸聯合祭孔典禮透過影片連線的方式,在福州文廟、臺南孔廟同時舉行。兩岸同禮,共同表達對至聖先師的敬意。
福州文廟見證著一代又一代臺灣青年才俊追尋自己心中的目標,時至今日,依舊接待眾多來自臺灣的學子,讓其感受閩臺兩地不可分割的深厚文緣。(記者 馬麗清/文 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