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 >> 海青動態

臺灣教師張瑋尹把課堂搬到鄉村

2024-04-23 08:00:16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潘倩

在榕高校開設森林康養班——

臺灣教師張瑋尹把課堂搬到鄉村

臺灣教師張瑋尹把課堂搬到鄉村張瑋尹(右)深入永泰鄉村調查。(受訪者供圖)

穿過林中小徑,來到一片充滿松針芳香的樹林,大家褪去鞋襪,赤足站在林間空地,閉上眼睛,凝神傾聽耳畔的蟲鳴鳥叫,雙手輕輕搭在前人的肩上緩緩前行,靜謐幽深的森林裡傳來“咯吱咯吱”的聲響。

上述場景不是叢林探險,而是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森林康養班學生的一堂實踐課。

森林康養是什麼?這是森林生態和服務價值的一種新發現,也是林業與健康養生融合發展的一種新業態。2017年,我國森林康養基礎類研究與專業人才培養剛剛起步,福建農林大學在全國率先探索森林康養人才培養模式。2018年,剛入職福建農林大學的臺灣教師張瑋尹接下了開班的任務。

全省唯一、全國少有的森林康養本科方向,要怎麼設定教學大綱?如何培養合格森林康養人才?為此,張瑋尹翻閱了大量國內外文獻,赴各地參加學術研討會,深入田間地頭、山林河流,設計跨學科、跨領域的理論教程,也開設多門實操性強的實踐課程。

2018年,福建農林大學森林康養班如期開班。翻開教學大綱,你或許也會驚歎於課程之雜、範圍之廣。“我們以林學、醫學、心理學為基礎,開設了中醫學基礎、消費者行為學、食品營養學、保健康復學、環境教育導論等課程,主要培養從事森林康養專案設計與管理、生態旅遊規劃與實踐、森林植物與環境利用等方面工作的複合應用型專門人才。”張瑋尹介紹。

而實踐課程更是層出不窮,從攀樹、品茗、急救到針灸推拿,從觀星、看雲到基地設計……不等同於生態旅遊與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班的學生必須透過一場場實踐活動,學會檢測參與者的生理指標、心理變化,分析人體健康資料,設計個性化的服務產品及課程,從而達到療愈的效果。

“00”後楊宇駿是森林康養班首屆本科生,畢業後繼續在本校本專業讀研。“張老師的課堂互動涉及面比較廣,我們經常進行頭腦風暴,啟用發散思維。而且我們有更多外出實踐的機會,這讓其他專業的同學豔羨不已。”

在張瑋尹辦公室的一隅,擺放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戰利品”:臺灣的銀葉板根、福州的菝葜、三明的格氏栲……作為林學專業教師,張瑋尹一有閒暇時間就會背上行囊,向深山裡去,取樣、觀測、指導基地建設……張瑋尹說:“我有一半的時間泡在山裡。”行走在山麓間,一個個恬靜悠然卻無人問津的村落,成了他新的嚮往。

“不少鄉村因為地處深山區,成了‘空心村’。在和村民、村幹部的交流中,我發現很多鄉村並不是硬體條件不成熟,而是缺少‘軟實力’,當時我就想著怎麼幫助鄉村興旺起來,帶動更多人走進來,感受傳統村落的獨特魅力。”張瑋尹說。

張瑋尹決定把部分課堂搬到鄉村一線,把鄉村悠久的歷史和周邊的自然資源結合起來。

2020年開始,張瑋尹以“三下鄉”活動為契機,帶著學生“走進鄉村,紮根鄉村,發展鄉村”。龍巖市永定區中川村有著密集的土樓群以及傳統建築,張瑋尹與風景園林專業的老師一起,對鄉村進行古厝修復、道路規劃、文化挖掘,重現“第一僑鄉”的故事;在閩清縣上蓮鄉新村村,張瑋尹和學生結合當地農耕、溪流、古厝等相交融的村落特點,設計了田園體驗的課程,讓田園“農事”帶來旅遊新風……

來榕7年,張瑋尹也沒想到,自己能“擁有一片療愈森林”,而這片森林裡的樹不斷成長。“來大陸任教這幾年所獲得的一些成果和機會,是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專業發展和職業獲得感也都超出了預期。可以說,大陸給予我養分,讓我拔節生長。”說到這,張瑋尹看向廣場上蓬勃生長的榕樹,它正開枝散葉、亭亭如蓋。(記者 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