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五樓:帝師故居的兩岸情緣
2024-01-19 09:55:31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馬麗清 陳暖
提起陳寶琛,世人對他最熟知的身份,莫過於末代“帝師”。不過,很多人還不知道,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他先後提出鞏固臺灣海防和開發建設臺灣的一系列主張,對早期臺灣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陳寶琛的故居“陳氏五樓”近期被列入福州首批“臺胞尋根示範點”。本報《臺胞尋根工程》專欄第三期,講述末代“帝師”陳寶琛及其家族的兩岸情。
螺洲陳氏五樓內景。
出身閩都望族
開福建新式教育先河
在福州,生活著一個世家大族,他們就是螺洲陳氏。自十四世刑部尚書陳若霖起,始為顯宦,十七世陳寶琛位居太傅,陳家曾創下“六子科甲”“父子兄弟叔侄同榜進士”佳話。
陳寶琛自幼才華橫溢,1868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開啟“匡時濟世”的仕宦生涯。
38歲前的陳寶琛仕途一帆風順,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參與草擬詔書、敕令等中樞機要事宜,得到朝廷重用。1885年是個分水嶺,清政府認為陳寶琛在中法戰爭中“薦人失察”,降五級呼叫,家居福州近25年。被降職閒放家鄉期間,他傾力學術與教育,是中國近代福建新式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從陳寶琛謫居在家到民國初年,他先後營建了規模宏大的藏書五樓,就是陳氏五樓。按建築時間排序,依次為賜書樓、還讀樓、滄趣樓、北望樓、晞樓。清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甲於全閩。
晚年,陳寶琛成為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唯一的智囊,唯一的靈魂”“最穩健的人”,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這樣評價陳寶琛。
航拍螺洲陳氏五樓。
心繫臺灣治理
殫思竭慮鞏固臺防
在晚清官員中,陳寶琛是一位對帝國主義列強覬覦臺灣的圖謀始終保持高度警覺的愛國政治家,他認為“臺灣扼閩海咽喉,為七省門戶”,臺灣的安危關乎國家全域性。甲午戰敗割讓臺灣,他寫下詩歌《感春四首》抒發家國之悲。
鑑於日本、法國等列強覬覦臺灣的現實,陳寶琛呼籲必須刻不容緩地加強臺灣海防,慎簡賢能治臺,加速臺灣的開發建設,為此他提出一套治理臺灣方略。
在軍事上,他主張鞏固臺防,緊扼門戶;在吏治上,主張巡撫駐臺,慎簡賢才;在經濟上,主張開源節流,招商集股。
光緒年間,晚清愛國官員、曾署臺灣知府的周懋琦致信陳寶琛,論述臺灣的治理與防務問題,主張“設法屯田,資助番力”,利用民力發展經濟,進而增強防務。該觀點與陳寶琛不謀而合。陳寶琛在臺灣治理與防務的問題上也認為:“後山不開,則臺防不固,曲突徙薪,勢不得已也。”
結成閩臺姻親
後裔抒寫兩岸情緣
“螺洲陳”是清末福州的名門望族,這個家族還是閩臺深厚淵源的縮影。其子孫後代中旅臺人士眾多,且在臺灣政界、學界有較大影響。
光緒十二年(1886年),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劉銘傳邀請陳寶琛赴臺相助,他由此認識了被稱為“全臺灣最富有、最具影響力的家族”——臺灣板橋林家,與當時板橋林家領軍人物林維源一見如故,做主將妹妹陳芷芳嫁給林維源的侄兒林爾康。由此,福州“螺江陳”與臺北“板橋林”跨越兩岸,締結百年之好。
陳芷芳與林爾康育有三子二女,次子林熊祥娶了陳寶琛四女陳瑜貞。林熊祥曾任福州臺灣公會會長,其子林衡道是著名的臺灣文獻專家。
陳寶琛可謂優秀的月下老人,經他穿針引線,陳芷芳與林爾康的二女林慕蘭,嫁給了嚴復三子嚴叔夏,陳家也因此與嚴家成了親戚。
“螺洲陳”有多名後人旅臺,活躍於政界、文界,為促進兩岸同胞情感融合、推動兩岸交流合作作出了積極貢獻。林慕蘭與嚴叔夏的長女嚴倬雲,是臺灣婦女界領袖人物。其夫是曾任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的辜振甫,夫婦倆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嚴倬雲妹妹嚴停雲,是臺灣著名作家,用文字的力量促進兩岸同胞互相理解。二人長子嚴僑在臺灣中學任教,曾是作家李敖的老師。(記者 馬麗清/文 陳暖/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