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 >> 海青動態

鼓山湧泉寺:閩臺同根 法緣一家

2024-01-26 10:22:04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馬麗清 林雙偉

鼓山湧泉寺素有“八閩首剎”之美譽。這座隱藏於山林之中的福州明珠,是一座充滿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寶庫,更是兩岸佛教法脈相承的重要見證。臺灣佛教中小寺廟中約七成的法緣來自鼓山。本報《臺胞尋根工程》專欄第四期,講述鼓山湧泉寺的閩臺法緣。

鼓山湧泉寺:閩臺同根 法緣一家鼓山湧泉寺。

法脈永系 登傳寶島

鼓山湧泉寺開基於唐,盛於五代,宋元傳燈相續,至明末清初,鼓山禪系名震東南,譽滿天下。

閩臺佛教同根同源,法脈相承、法緣密切。明末以來,臺灣佛教本流系由福建鼓山湧泉及西禪二大禪寺傳出。

湧泉寺與臺灣佛教淵源甚深,一在法脈源流,一在戒律授受。在清代,鼓山湧泉寺是福建省唯一官府指定的受戒道場,臺灣府屬福建省,按規定,臺灣僧人必須前往福州鼓山湧泉寺受戒。

清末民初,臺灣佛教本身形成幾大流派均與鼓山有著深厚法緣。臺灣形成基隆月眉山靈泉寺、苗栗大湖法雲寺、臺北觀音山凌雲寺、高雄大崗山超峰寺四大法脈,四者溯其根源,皆傳自鼓山湧泉寺。這四所寺院作為湧泉寺在臺法脈傳承,又各有諸多分燈寺院,學習、繼承了湧泉寺的教義儀軌,在湧泉寺和臺灣佛教之間建立起直接或間接的法緣聯絡。

2017年,鼓山在臺法系觀音山凌雲寺、大湖法雲寺、月眉山靈泉寺、大崗山超峰寺回山禮祖,在湧泉寺留下石刻“法脈永系,登傳寶島”,立於寺左通往靈源洞的路旁。

碑刻題詠 抒寫情緣

鼓山的摩崖石刻有“東南碑林”之稱。明清以來,許多臺灣人曾遊覽鼓山,到訪湧泉寺,其所感懷,常詠述於詩歌,留作於碑刻,或敬獻楹聯,或書寫題記。這些題詠是湧泉寺中閩臺法緣之例證。

在天王殿,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臺灣新竹花翎侯建道拱辰鄭樹南敬獻楹聯:“世界大千,瞻微笑道容,願眾生皈依此地。法門不二,禮圓隆寶相,看名山高佔全閩。”

在大雄寶殿,有清光緒壬午年(1882年)季秋臺灣信眾敬獻的兩副楹聯。一副楹聯為臺南彰化林本堂敬獻:“象教海濱來,主講木魚喧十地。龍靈天半伏,探奇石鼓冠三山。”上聯寫湧泉寺香火鼎盛、佛法大興;下聯述靈嶠法師收毒龍之事,言鼓山之奇冠福州。另一副楹聯為臺南彰化林錦榮敬獻:“青簡遙傳,歷唐宋元明,天興象教。綠榕環護,合東西南朔,佛鎮龍靈。”上聯言湧泉寺歷史淵源,下聯述湧泉寺景物傳說。

另有楹聯三副。其中一副楹聯在韋馱龕前,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臺灣基隆許松泉、許松英合獻楹聯:“護法安僧,親受靈山咐囑。降魔伏怨,故現天將威風。”

從1882年到1913年,這六副楹聯跨越了動盪不安的31年。在臺灣被日本侵略的情況下,當時的臺灣人民仍保持著和大陸的聯絡,將朝禮聖山、國泰民安的祈願寄託於楹聯之中。

閩臺攜手 共續法緣

新時期,湧泉寺以法緣為紐帶,積極開展與推動對臺佛教文化交流。

20世紀80年代至今,兩岸佛教交流向深層次發展,鼓山恢復了與臺灣傳法寺院的聯絡,而且互動頻繁。湧泉寺多次邀請海內外法門兄弟共同研討鼓山法系的歷史淵源,倡議建立海峽兩岸鼓山法系聯誼機制。

2006年,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參訪鼓山湧泉寺時,曾書“法緣一家”,以簡明的語言,勾勒出兩岸佛教法脈相承、同是一家的密切聯絡。

2006年5月21日,在福州舉辦的海峽兩岸鼓山法系圓桌座談會上,兩岸高僧簽署《促進兩岸佛教文化交流福州倡議書》,提倡透過海峽兩岸鼓山法系弟子間的聯絡與交流活動,搭建兩岸佛教文化交流溝通對話的平臺。

2018年1月9日至10日,“鼓山湧泉寺在臺法系聯誼會暨福建省海峽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揭牌慶典”在鼓山湧泉寺舉行。該中心透過開展閩臺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加深兩岸法誼,特別是加深臺灣第三代、第四代僧才的認同感,發揮兩岸佛教界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健康發展方面的獨特優勢。

如今,閩臺佛教界以鼓山湧泉寺為紐帶,共續兩岸法緣,鞏固與發展兩岸法誼,讓臺灣佛教界人士增強了對中華佛教的認同感。(記者 馬麗清/文 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