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是兩岸的雙向奔赴——臺胞尋根閩都行研討會側記
2024-01-29 07:40:52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唐蔚嬙
臺胞參觀福州三坊七巷。記者 唐蔚嬙 攝
28日上午,由福州市政府主辦,福州市臺港澳辦、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聯合承辦的“臺胞尋根工程”系列活動——“臺胞尋根閩都行研討會”在三坊七巷海峽建築師家園舉行,23位兩岸專家學者及宗親後裔圍繞“尋根溯源 文化融合”主題展開討論。
福州為何將尋根作為兩岸融合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設立尋根示範點有哪些意義?未來這些示範點將以何種方式維繫好情感紐帶?28日,記者在研討會上尋找答案。
雙向奔赴 融合發展
“尋根是兩岸的雙向奔赴”,這是研討會上多次被提及的一句話。到場的每位臺胞,基本與大陸有著相關的動人故事。
“只要有時間,我每年都會來福州,與福建宗親共祭先祖。”臺中王氏宗親會常務理事王永發告訴記者,王姓是臺灣的大姓,絕大多數由福建遷入,均以閩王王審知為先祖。
“我家有一本厚厚的族譜,上面記載我是遷臺第七代。”王永發認為,兩岸文化血脈聯絡是無法割斷的,溯源工程不僅能喚醒臺灣同胞的原鄉記憶,還能為閩臺同胞架起心靈的橋樑。
和王永發一樣,臺灣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林安梧是遷臺第八代。“中華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林安梧說,“我從小就在媽祖廟前的曬稻子場地上玩耍,讀書就在廟旁的閱覽室。臺中每年都會迎媽祖,還會辦典禮、放煙花、開晚會。”
“與其說兩岸文化相通,我更願意說文化相同。”林安梧說,祖輩們攜帶先人牌位和歷史記憶,跨越海峽到了臺灣,如今的臺灣文化正是源於數千年積澱而成的中華傳統文化。
這些不斷延續的尋根故事,訴說著臺灣同胞的家國情懷。福州作為臺胞的主要祖籍地,更是義不容辭,積極為臺胞回鄉尋根尋親創造條件,提供各種幫助。
設立示範點 臺胞好尋根
“文化是沉默的力量,需要細節的經營。”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羽說,臺胞尋根示範點的確立,有助於透過交流、接觸和溝通,讓鄉情得到聯絡,增進了解和共識。
張羽告訴記者,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內儲存著臺灣“解嚴”後的第一本福州同鄉會會刊,其中有一個特色欄目——兩岸雙向尋人。“從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雙向尋人,再到後來年輕人慢慢沒有回過家鄉,家鄉對他們而言,變成了‘紙上的故鄉’,甚至網路空間的‘雲故鄉’。”張羽說,臺胞尋根示範點可以透過網站建設,對新一代在文化身份建構與次族群動員方面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臺灣中華儒學總會理事長孔祥科看來,尋根的意義在於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不論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華文化的復興,還是再創中華文化的時代貢獻,臺灣都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責任。”孔祥科表示,臺灣地區自古以來深受中華文化的薰陶,是保留中華傳統河洛文化最完整的地區之一。相信在兩岸共同努力下,中華文化必將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用好數字平臺 服務尋根溯源
研討會上,兩岸學者就進一步發揮福州祖地文化優勢及作用,開展尋根溯源工作,積極建言獻策。
“數字化帶來的是文化資源的最大化傳承和利用。”福建江夏學院教授程慧琴表示,可透過數字化對某些瀕臨危急的資源進行優先搶救和有效保護,並讓浩繁的榕臺同源文化資訊分門別類地儲存下來,使其成為未來開發利用的基礎。
“要加快閩臺族譜數字化建設,整合現有相關涉臺族譜資料庫,逐步推動與省外族譜資料庫對接。”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所長蘇美祥說,建設數字化平臺,可以為兩岸民眾提供資訊查詢、遠端體驗和實地應用等服務。此外,要鞏固尋根謁祖、族譜對接等親情鄉情延續工程影響力,鼓勵臺胞“祖孫相伴”“代際組團”來閩尋根祭祖、共續族譜,推動親情鄉情延續工程代代延續傳承。
據瞭解,“臺胞尋根工程”先期依託涉臺歷史人物故居、兩岸信俗交流場所、涉臺文物古蹟,打造了首批10家“臺胞尋根示範點”,作為臺胞尋根的物質載體。
下一步,福州將進一步挖掘全市範圍內的尋根資源,加強涉臺文物的保護修復,搭建更多榕臺宗親、信眾、宗教界人士的交流平臺,持續深化“臺胞尋根工程”在推進閩臺社會人文交流方面的作用。(記者 唐蔚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