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 >> 海青動態

“三把刀”亮相海青節:福州非遺技藝的新生

2024-08-16 22:55:36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郝婕

福州新聞網8月16日訊(記者 郝婕)2023年1月,趙麗穎的簪花照片風靡網路,迅速帶動了泉州潯埔村的簪花產業。與此同時,福州的傳統裝扮“三把刀”(又稱“三條簪”)也在悄然復興。

2024年8月15日,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峰會開幕,“三把刀”作為非遺技藝之一,登上了展會舞臺,吸引了海峽兩岸青少年的廣泛關注。這項曾在福州廣泛流傳的裝扮,經過多年沉寂,如今以新的姿態重回大眾視野。

獨特的歷史背景:從自衛到裝飾的演變

“三把刀”裝扮的具體起源已不可考,但圍繞它的傳說一直流傳甚廣。相傳明代倭寇入侵沿海地區時,福州婦女將刀劍藏於髮髻中,以備不時之需。這一傳說雖然無法考證其真實性,但卻為“三把刀”增添了一層象徵勇敢與力量的文化意義,使其逐漸演變為福州女性的獨特標誌。

關於“三把刀”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1904年成書的《閩風雜記》,其中詳細描寫了“三把刀”的特色:“唯獨這個地方的婦女,插戴的是銀製的髮簪,髮簪大約有一尺長,稜角分明,像劍戟一樣,交叉裝飾在頭上,簡直就像鍾將軍的形象,非常奇特!”

為什麼是“三”把刀?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副主任鄢宜老師指出:“福州文化中‘三’是一個吉利的數字,音同‘生’,象徵著繁榮與生機。”因此,三根髮簪的設計既符合福州人喜愛的數字,又象徵著美好的寓意,這也是這一裝扮得以在當地廣泛流傳的原因之一。

技藝復興:從失傳到重現的復刻之路

“三把刀”裝扮的具體技藝已經逐漸失傳。近年來,漢服妝造師黃秋輝老師和她的團隊成功復刻出“三把刀”的造型。作為這項技藝的非遺傳承人,黃秋輝老師告訴記者:“‘三把刀’裝扮的特點,一是扁,整個發包在後腦勺呈扁平狀;二是緊,每一根髮絲都緊貼頭皮;三是光,那時的女性不喜歡在前額和兩鬢留碎髮。”這種設計不僅美觀,而且實用,即使長時間勞動也不易散亂,展現出福州女性在勞作中的精緻與堅韌。

在採訪過程中,黃秋輝老師為一位體驗過“三把刀”裝扮的奶奶拆除髮簪,展示了“三把刀”裝扮的“神奇之處”——即使兩側髮簪移除,整體髮型仍保持整齊不亂。黃老師解釋道:“我們團隊在復刻過程中一直很尊重歷史,我們的設想是,如果兩側髮簪曾經需要抽出用於防身,整體髮型也不能散開。再加上當時也沒有現代的髮型工具如黑色一字夾、皮筋等等,我們經過多次嘗試,最終可以只用一根U型插固定髮型。” “三把刀”的設計不僅考慮了生活中的實際需求,更蘊含著對女性力量的深深敬意。

文化傳承:從田間到城市的復興之路

“三把刀”裝扮最初在福州郊區的農婦中廣泛流行,因其簡潔大方且具有實用性,這種裝扮一度成為當地勞動婦女的標誌。鄢宜老師指出,福州地處沿海,民風強悍,許多福州婦女在勞作時常將刀劍藏於髮髻中,既方便防身,又不妨礙日常工作。這種傳統,也為“三把刀”裝扮的設計奠定了基礎。

清末民初,“三把刀”裝扮仍深受女性喜愛,甚至一些沒有從事繁重勞動的上流階層女性也開始嘗試。“後來一些有錢的,或者官宦人家的女性,也覺得這個裝扮確實非常颯爽,很特別,所以她們也開始梳這種髮型,並且拍了很多照片,”鄢宜老師提到,“甚至當時還有婦女頭戴‘三把刀’與外國人合影。”

然而,1930年,福建省代省長方聲濤釋出了一道禁令,強制禁止婦女在城內佩戴“三把刀”髮飾,理由是這種裝飾“不雅”。禁令釋出後,福州城內對佩戴“三把刀”的婦女進行嚴格檢查,甚至有農婦因不願摘下發簪與警察發生衝突。“三把刀”逐漸淡出了福州女性的日常生活。

展望未來:重拾遺失的文化精髓

近年來,隨著非遺保護意識的增強,“三把刀”裝扮再次回到大眾視野。今年六月,福州“三把刀”傳統裝束入選福州市鼓樓區第七批文化遺產專案,隨即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並迅速登上抖音本地熱搜榜。黃秋輝和她的團隊透過對“三把刀”裝扮的復刻,不僅讓這一技藝得以傳承,還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到這一傳統裝扮背後的文化價值。

“三把刀”曾經是福州女性勞動中的實用裝飾,體現了她們的生活智慧與文化底蘊。這一裝扮既是對她們堅韌不拔精神的禮讚,也是福州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見證。正如黃秋輝老師所說:“我們希望透過‘三把刀’,讓更多人感受到福州女性的力量與美麗,這不僅是對傳統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