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 >> 海青動態

羅源起步鎮閩臺鄉建鄉創迎來2.0版:“水墨畫”鋪展 桂林村飄香

2024-10-29 07:30:18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任思言 林雙偉

風起撫落葉,秋意日漸濃。漫步羅源縣起步鎮桂林村,彷彿一幅精心佈置的水墨畫卷,緩緩鋪展在眼前:整修後的老街一步一景,園林小景鬱鬱蔥蔥;湖井溪流水潺潺、清澈見底,觀景棧道蜿蜒於河畔,訴說著村莊的故事;碾米廠、釀酒坊、製糖廠、草鞋作坊、時光小賣部,不再是遙遠的詩意,而是眼前生動的日常。

2021年,羅源縣起步鎮搶抓深化閩臺鄉建鄉創政策先機,圍繞和美鄉村建設,開啟起步集鎮環境整治,攜手臺灣團隊,開展全程式陪護合作,對街貌景觀、古厝活化、公共空間等方面作了創新性改造,精心打造出有品質、有活力、有溫度的全省集鎮環境整治樣板。2023年,起步集鎮榮獲第二屆海峽鄉建鄉創獎“鄉建類金獎”。去年以來,起步鎮閩臺鄉建鄉創開啟了2.0升級版本——樣板集鎮+樣板村+周邊村帶動連片文旅發展,一場“陪護式”閩臺鄉建鄉創在桂林村展開。

羅源起步鎮閩臺鄉建鄉創迎來2.0版:“水墨畫”鋪展 桂林村飄香桂林村全貌。記者 林雙偉 攝

量體裁衣的“陪護式”規劃

去年末,桂林村入選2024年福建省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專案,臺灣吳正隆鄉建鄉創團隊入駐桂林村,挨家挨戶開展田野調查,深入瞭解桂林村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結合村情實際,“陪護式”為桂林村量身打造設計方案。

“我們主要從提升人居環境質量、農房建設品質、打造公共空間、傳承鄉土文化、培育產業促進增收等方面,實施35項建設類與機制類專案,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臺灣吳正隆鄉建鄉創團隊成員、臺灣社區規劃師王佳凌說。

提起鄉建鄉創,很多人會認為只是修建道路,拆舊房建新房。“這只是鄉建鄉創的一部分。”王佳凌說,鄉建鄉創不僅要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服務水平,還要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也就是說,讓鄉村擁有持續‘造血’的能力。”

“這幾個月,村莊大變樣,我都快不認識了!”在村部前面的小廣場,村民葉先生笑著指著廣場說。

“這一片廣場原來被用作曬穀場和籃球場,經過重新規劃,保留了小廣場的健身功能,同時在旁邊設定文化長廊,講述村裡的歷史文化,讓村民和遊客瞭解桂林村的歷史風情;沿著湖井溪,我們設定了休憩長廊,這樣村民晚上在觀賞‘湖井映月’的景色時,也可以看露天電影。”鄉村策劃師姚小紅介紹。

“保護傳統民居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它。”作為鄉村記憶的主體,老建築見證了滄桑變遷,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在三丫路上有一棟傳統民居,屋主已經搬離多年,因在村中心,時常有村民們在屋簷下聊天休息。

“這棟老建築很好地保留了桂林村傳統民居的建築特色,但年久失修,牆體部分開裂,木質結構被蟲蛀侵蝕,還存在漏水的情況,難以滿足居住需求。我們準備將其打造成居民休息的公共空間,將承載老一輩記憶的草鞋元素融入其中。”姚小紅說。

更有溫度的“陪護式”服務

桂林村上葉厝125號,70歲老人葉偉的房間修葺一新。“廚房多了儲物空間,臥室裡增加了起夜燈,衛生間做了防滑處理,在老人活動的動線增加了扶手和緊急報警器……”房屋翻新進入尾聲,葉偉發現,在老宅裡生活更加便利了。

“上葉厝125號是一棟百年老宅,產權屬於多戶人家,葉老先生居住的是其中一間廂房。”王佳凌介紹,老宅門檻很高,不利於老人行動。在不破壞老宅整體的前提下,設計師在老宅的側門設定了適老化斜坡和扶手,便於老人出入。老宅內部存在衛生間空間擁擠、無適老設施、過道有臺階等問題,設計師針對這些問題對房間進行了重新規整。

“桂林村有400多名老人,我們在對農房進行適老化改造的時候,優先考慮高齡老人生活便利,解決起床、如廁、用餐、出行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王佳凌介紹,適老化農房改造,在通風、採光、收納空間方面下功夫,安裝適老化設施,給老年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也增添了安全保障,打造舒適稱心、安全方便的養老環境。

“在鄉創鄉建的舞臺上,村民們才是主角。”王佳凌說,“陪護式”鄉建鄉創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一批“回村人”“愛鄉人”,讓村民們自己演繹鄉創鄉建的主線故事。

聞到桂花香,行至桂林處。鄉建鄉創團隊在桂林村種植了很多桂花樹,並倡導村民們種植桂樹,得到了積極響應。“在鄉建團隊的努力下,村子越來越美,我們也想為村莊建設出一份力。”村民辛先生說。

羅源起步鎮閩臺鄉建鄉創迎來2.0版:“水墨畫”鋪展 桂林村飄香改造後的小賣部頗具年代感。 記者 林雙偉 攝

鄉土文化的“陪護式”傳承

桂林村人文厚重,千百年來,二十餘姓共井,情同手足,尊賢惜才,蔚然成風。為了振興鄉村文化,駐村臺灣團隊走遍全村調查整理資料。

王佳凌說:“我們驚喜地發現,早在1997年,桂林村就由村老人會組織,14位村賢達編撰了《桂林村史資料》,全書164頁,包含38篇資料文章,記錄了自民國時期以來,桂林村人才濟濟、文風蔚然的景象。但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年輕一輩對村情村史瞭解甚少,前人精心編撰的村史資料在歲月中蒙塵。搶救村莊文化迫在眉睫!”為此,臺灣團隊將收集來的文化資料、老報紙、老物件等,精心梳理,研究成果將在村部廣場以文化走廊的形式展示呈現。同時,他們還推出桂林村文化logo,並籌建村史文化展示館。

“我們一直想以一種更貼近村民的方式傳播村莊文化。”推出“桂林家書”系列短影片,就是臺灣團隊想出的新點子。短影片由桂林村老支書陳寧、駐村服務的福州市引進生夏溢和王佳凌作為主要講述人,以桂林文化拾遺、風流人物、村景探秘為主題,將連續推出11期節目,讓這些珍貴的文化印記串聯成珠,流傳下去。第一期中秋家書影片一經發出,就受到了村民的廣泛點贊和認可。

短影片除了釋出到網路平臺,每一個影片還將以二維碼的形式出現在桂林村的各個文化角落,讓每一名來到村裡的市民遊客都能透過手機掃碼,沉浸式體驗桂林村文化的魅力。

七彩營地作為桂林村鄉建鄉創的成果之一,已經成為該村增加文化供給、用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近日,“片羽生輝,盛世抒懷”——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名人手跡題詞展在七彩營地開展,部分有關起步鎮、桂林村的文史資料原件也同步展出。

“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一段難忘的故事,村史展覽既是社會發展、時代變遷的見證者,也是後人瞭解村史、尋根溯源的視窗。我們希望透過展覽激勵村裡年輕人砥礪奮進,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桂林村黨支部書記鄭勤說。(記者 任思言 通訊員 劉其燚 劉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