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團隊交流研討 守護中華鳳頭燕鷗
2024-12-01 07:59:54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藍瑜萍 包華
兩岸青年共同製作保護中華鳳頭燕鷗大型拼圖。記者 包華 攝
“中華鳳頭燕鷗很現實,哪裡生態好,就愛在哪待。”馬祖野鳥學會常務理事張壽華呼籲,“保護神話之鳥,我們必須共同努力”。
11月30日,作為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之一,2024年海峽兩岸(福州)中華鳳頭燕鷗保育交流研討會暨兩岸青年“共同守護神話之鳥”嘉年華活動在福建長樂閩江河口溼地博物館舉辦。現場齊聚來自海峽兩岸的鳥類保育專家、學者,此行他們只為稱為“神話之鳥”的中華鳳頭燕鷗而來。
中華鳳頭燕鷗究竟有著怎樣的神話?張壽華長期從事馬祖燕鷗保護區管理工作,參與過“神話之鳥”的命名,他現場揭秘:“中華鳳頭燕鷗數量非常之少,行蹤莫測、身世成謎,所以取名‘神話之鳥’。”
自1937年最後一次被記錄,中華鳳頭燕鷗曾“消失”63年之久,直到2000年才在馬祖重新被發現。目前,它的主要繁殖地在我國浙江、福建、臺灣一帶,主要越冬地則在東南地區。
從2009年開始,這場持續了16年之久的保育交流活動,將候鳥遷徙路上各個重要交匯點上的保護工作者凝聚在一起,共同探討保護新路徑。
“馬祖在中華鳳頭燕鷗保護上做了很多先行先試的探索,包括開展鳥類調查、衛星追蹤瞭解遷徙路徑、拍攝紀錄片擴大影響力等。”同時,張壽華期待將好的做法帶回馬祖:“如今大陸做得很好,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借鑑。”
臺灣與福建的中華鳳頭燕鷗同宗同源,屬於同一種群。每年夏季,中華鳳頭燕鷗往返於福州和馬祖,在閩江河口溼地求偶、戲水後,又到馬祖“蓋新房”。
保護中華鳳頭燕鷗,福州不遺餘力。“我們透過持續監測、除治互花米草、治理海漂垃圾等舉措,多維度保護這一珍稀物種。”福建閩江河口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程師高居娟說。
浙江舟山則持續對鳥島進行探索。浙江自然博物館館員王思宇介紹,浙江在人工招引應用、鳥島環境建設及資料採集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經驗,如今當地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中華鳳頭燕鷗孵化繁殖地。
保護“神話之鳥”,還需再接再厲,因為隨著時代的變化,有的問題已經解決,有的持續存在,有的甚至還在新增。撿拾鳥蛋、海漂垃圾等問題減少,但是漁船捕撈、養殖等人為干擾頻出,中華鳳頭燕鷗的保護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福建省觀鳥協會理事黃琳提及了這份顧慮:“連江四姆嶼是目前福建監測到的中華鳳頭燕鷗唯一繁殖地,但今年四姆嶼沒有等到‘神話之鳥’的到來,在生態鳥島建設上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希望沿線的保護能夠形成聯動之勢。”
研討會期間,福建省觀鳥協會與臺北市野鳥學會還舉行了“兩岸青年中華鳳頭燕鷗保育實踐合作基地”簽約儀式,該基地落地在閩江河口溼地。
在臺北市野鳥學會原會長阮錦松看來,這種關係特別融洽。“我們經常線上交流,共同分享保護經驗與思考。”
讓他們更有信心的是,還有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支援。“鳥類遷徙沒有邊界,保護更沒有邊界,很高興看到兩岸之間的保護合作越來越密切。”阮錦松說。(記者 藍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