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之鳥”翱翔 訴說16載兩岸情
2024-12-01 08:18:52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徐文宇 包華
兩岸密不可分,攜手保護“神話之鳥”至關重要。
11月30日,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之一——2024年海峽兩岸(福州)中華鳳頭燕鷗保育交流研討會暨兩岸青年“共同守護神話之鳥”嘉年華活動,在福建長樂閩江河口溼地博物館舉行。
兩岸專家齊聚,共同交流中華鳳頭燕鷗保育經驗。兩岸青年中華鳳頭燕鷗保育實踐合作基地,在閩江河口溼地揭牌成立。
11月30日,在閩江河口溼地,大批鳥類在此越冬。
兩岸中華鳳頭燕鷗屬同一種群
中華鳳頭燕鷗,又名黑嘴端鳳頭燕鷗,是國家一級保護鳥種,全球數量僅200只左右,自1863年被命名以來,直到2000年,人們對它僅有6次確切的觀察記錄,一度以為它已滅絕。因其行蹤莫測,被稱為“神話之鳥”。
中華鳳頭燕鷗主要繁殖地在我國浙江、福建、臺灣,主要越冬地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
福建和臺灣的中華鳳頭燕鷗屬同一種群。每年夏季,中華鳳頭燕鷗往返於福州和馬祖,在馬祖的無人島礁營巢繁殖,在閩江河口溼地求偶、戲水等,完成交配、孵卵、育雛的繁殖過程。
保護中華鳳頭燕鷗,對維繫福馬親情,推動兩岸縱深融合發展具有積極影響。閩江河口溼地為馬祖的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種群提供穩定棲息、覓食、求偶及育幼場所,也為兩岸生物資源的相互關係、發展閩臺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
當天的嘉年華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參與。
專家學者共話“神話之鳥”保護
活動當天,福建閩江河口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程師高居娟、浙江自然博物院工程師王思宇、臺北市野鳥學會副總幹事蔣功國、韓國國家生態研究院生態調查研究部主任李允京、福建省觀鳥協會理事黃琳、北京林業大學續越等專家學者分別作了中華鳳頭燕鷗保育工作經驗分享。
活動中,開展了兩岸青年嘉年華活動,約40名臺灣青年參與。兩岸青年展示了兩岸在中華鳳頭燕鷗及鳥類保護方面的成果及文創產品,一起欣賞《鳥囝飛》等歌曲表演、中華鳳頭燕鷗圖片展,齊心製作兩岸保護中華鳳頭燕鷗大型拼圖等。
閩臺攜手保護歷時16年
合作,是兩岸多年來保護中華鳳頭燕鷗的關鍵詞。作為保護隊伍的一員,福建省觀鳥協會常務副會長楊金告訴記者,自2004年第一次觀測到中華鳳頭燕鷗,福建省觀鳥協會保育小組隊員就與臺灣的鳥類保護研究組織合作,在福建2000多座沿海島嶼中開啟了“神話之鳥”的追尋之旅。
2008年7月20日,福建省觀鳥協會會員與臺北市野鳥學會會員,相繼在閩江河口溼地和馬祖,記錄到一隻下喙被塑膠管套住的中華鳳頭燕鷗,他們為其取名“小管”。這在無意間證實了,福州與馬祖的中華鳳頭燕鷗為同一種群。從那年起,兩岸開展了長達16年的保護合作行動,兩岸每年輪流舉辦中華鳳頭燕鷗保育研討會,協同開展資源調查、技術共享,積極開展種群保護和恢復行動。
2023年,閩江河口溼地在鹽城全球濱海論壇舉辦“神話之鳥”保護行動邊會,現場釋出了《中華鳳頭燕鷗保護行動合作伙伴宣言》。
2024年海峽兩岸中華鳳頭燕鷗保育交流研討會活動,以中華鳳頭燕鷗等珍稀瀕危物種及生境保護與修復為主線,共同促進海峽兩岸青年在瀕危鳥類保護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是福州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貫徹落實兩岸融合發展意見的重要舉措。
閩江河口溼地現有野生動植物137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1種,是北半球同緯度近海海洋物種最為豐富的區域。20多年來,閩江河口溼地積極探索溼地生態系統保護與發展的科學路徑,大力實施退養還溼、互花米草治理、植被恢復等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實現了從“瀕危溼地”到“候鳥天堂”的綠色蝶變。
如今,在閩江河口溼地,隨處可見成群候鳥棲息、飛翔的情景,成為“清新福建”一張重要的生態名片。(記者 徐文宇/文 包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