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侯官城隍廟:千年古蹟見證兩岸文化交流
2024-12-27 11:10:53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陳木易 林雙偉
侯官城隍廟外景。
從陳立夫先生的手跡,到精美的建築風貌,再到頻繁的兩岸城隍文化交流活動,閩侯侯官城隍廟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蹟,不僅是侯官村的文化瑰寶,更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今年11月,它成功入選福州第二批臺胞尋根示範點。
福州晚報《臺胞尋根工程》專欄第15期為你講述侯官城隍廟見證兩岸文化交流的故事。
巨石上刻“城隍廟”三字,系陳立夫先生所題。
陳立夫為它題名
侯官城隍廟坐落於華棣山之南,是古侯官縣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蹟。
廟前不遠處,一塊巨石上刻有“城隍廟”字樣,落款“百歲立夫”。這是陳立夫先生在百歲之時,在臺灣親筆書寫贈予侯官城隍廟的。
陳立夫先生早年得志,中年流寓海外,到69歲時方才回到臺灣定居,於2001年以101歲高齡逝世。他一生經歷可謂傳奇,晚年矢志於祖國統一,竭力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並提出了“中國文化統一論”,在兩岸都得到積極回應。他也因此當選過“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名譽會長。
站在巨石旁,遊客們瞻仰陳立夫先生的手跡,細細品味,感受他作為中國人對國家那份殷切而炙熱的情感。
拾級而上,便來到城隍廟前。廟宇始建於唐武德六年,坐北朝南,佔地約1300平方米。正面為紅磚牌樓式門牆,上方有直、橫兩塊青石鎏金匾額。直匾上書“城隍廟”,由著名閩籍學者王世襄先生題寫;橫匾右讀歐體楷書“唐城隍廟古蹟”,為唐天覆年間重修廟宇時所刻。
廟門右側,矗立著道光二十一年重修城隍廟碑,這是閩地研究城隍文化的重要文物。碑文寫道:“吾鄉之祀城隍也,自唐武德中置縣而始,闕後縣有治。貞元初,邑改,廟僅存焉。”短短几段話,告知後人:侯官祭祀城隍的風俗始於縣治遷移;侯官村自唐武德年間到貞元年間一直是侯官縣的治所;侯官縣治遷到福州城內後,城隍廟依舊儲存在村內。
從大門進入城隍廟,依次可見戲臺、廂房、拜庭、大殿、後殿。大殿是最重要的建築,面闊三間,抬梁穿鬥式木結構架,基本保持明清時期風貌。大殿兩側的花崗石圓石柱,從唐代遺留下來,歷經千年滄桑,十分珍貴。這裡是研究城隍信仰與侯官舊城古縣今村歷史變遷的重要文物遺蹟。
侯官城隍廟內景。
兩岸交流城隍文化
在歷代政府修繕和村民保護下,侯官城隍廟歷經千年依舊屹立。1999年,侯官村委會牽頭成立修復理事會,對其進行整體修繕。同年10月,侯官城隍廟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侯官村再次籌資對城隍廟進行大修,採用木雕、灰塑等傳統工藝,對大門、戲臺、大殿等主體建築實施整體修繕,並完成連線村內公路的花崗岩石階和廟正面景觀工程。
在推動兩岸城隍文化交流方面,侯官村於2019年11月舉辦福建省第八屆城隍廟聯誼會暨首屆侯官城隍文化旅遊節,於2023年11月舉辦上街侯官城隍廟建廟1400週年暨第二屆侯官城隍文化旅遊節。
在2023年11月的活動中,舉行了城隍祭祀大典、文藝踩街、美食節、藝術小街等豐富的文旅活動。作為活動的重頭戲,文藝踩街由文藝演出方陣、巡遊隊伍等在上街境內巡遊,現場萬人空巷,好不熱鬧,讓市民和遊客在參與節日活動的同時,有得看、有得玩,更加深入地參與到這場文化盛宴中來。未來,閩侯縣將繼續擴大侯官古村的知名度,打造侯官城隍文化的知名品牌,持續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記者 陳木易 通訊員 林若野 陳堡/文 記者 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