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盛梁氏宗祠:千年宗祠 情牽兩岸
2025-01-24 09:25:01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林銘 石美祥
面三江,倚燕山,清流環古厝,福澤照寶祠。
位於倉山區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永盛梁氏宗祠,擁有近千年的歷史。它不僅是福州的文化瑰寶,更是兩岸梁氏族人敦親睦族、探尋根源的鄉愁地標,寄託著一個家族跨越兩岸的深厚情懷。
去年11月,永盛梁氏宗祠入選福州第二批臺胞尋根示範點。本報《臺胞尋根工程》專欄第19期,為您講述永盛梁氏宗祠的故事。
永盛梁氏宗祠外景。
歷史悠久
朱熹親題堂號
永盛梁氏宗祠始建於宋隆興元年(1163),初名“梅澗書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並親筆題寫“貽燕堂”相贈。後來,“貽燕堂”成為永盛梁氏宗祠的堂號。
永盛梁氏宗祠位於梁厝歷史文化街區入口處,坐西朝東,佔地693平方米,由祠埕、門廳、戲臺、天井、譙樓、祭廳等組成。1999年,該宗祠被列入“福州十邑名祠”,2005年被評為“福建名祠”,2009年公佈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永盛梁氏宗祠曾多次擴修、重修。隨著梁厝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繕,該宗祠也儘可能還原了歷史上主體建築和院落等原有的空間格局和外觀式樣,最大限度延續歷史真實性和完整性。
宗祠前,鋪陳著一方158平方米的大石埕。石埕上,兩處平面的“福”字紋樣格外醒目。此處曾經矗立著代表科舉功名的“榮譽豐碑”——兩座三米見方的圍石旗杆墩,彰顯著梁氏宗族文風興盛與門庭興旺。
步入宗祠,可見“貽燕堂”牌匾懸掛於神龕上端。此外,這裡還儲存有清名臣沈葆楨的“女中嬰臼”題刻、道光皇帝御賜給廣西巡撫梁章鉅的三面“福”字方匾、徐世昌題給梁瑞庭的“急公好義”匾額以及薩鎮冰的“燕翼貽謀”等名人題刻,無一不彰顯著宗祠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品位。
英才輩出
不乏保臺治臺功臣
自宋代至清代,梁氏家族先後湧現27位進士。清代晚期,更是出現了一家四子同登科甲的盛事。當時甚至有“無樑不開榜”之說,足見文風之鼎盛。近代,梁氏家族更是院士、將軍頻出。
永盛梁氏宗祠內陳列著梁氏歷代先賢的畫像,其中包括在臺灣有傑出貢獻的家族名人,如梁鳴謙、梁敬錞等。
梁鳴謙協助沈葆楨創辦船政、治理臺灣,是沈葆楨的得力助手。此外,他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科技翻譯家,成就堪與林紓比肩。
1874年,日寇佔領臺灣恆春半島,並調兵屯臺,攻打臺灣山民。清廷急命船政大臣沈葆楨作為欽差大臣,帶兵巡臺,調理各國事務,整頓海防。梁鳴謙隨沈葆楨赴臺,參與提出巡臺驅日主張,被沈葆楨採納,成功驅日。驅日之後,梁鳴謙參與提出“對臺政制疏陳十二便”,為臺灣近代化奠定基礎。
1877年,沈葆楨從左宗棠手中接過船政重擔,請梁鳴謙為幕僚。《梁氏族譜》記載:梁鳴謙在船政創辦之初,就積極建議沈葆楨辦船政不能全靠洋人還需自力更生。“梁鳴謙見事屬創興,百事繁興,回望洋人居太上皇地位之權威,有感後患。鳴謙力倡奮發自力,擺脫洋人。但外購機械裝置機械效能雖有案明載,奈洋文不通,無法一時行之。鳴謙只得親自組織有識之士,不辭勞苦,朝夕深入機械車間,附和洋匠,解剖機械,逐一見習,記錄在案,再一一合攏安裝。”因此,梁鳴謙被譽為“中國近代西洋機器漢語定名的先驅”。
梁敬錞是梁鳴謙之孫、梁孝熊之子,在政界和學術界皆有重大成就。
梁敬錞曾任北京大學、北京朝陽大學、美國紐約聖若望大學等學校的教授,並曾在國民政府及臺灣當局擔任要職。他著有《九一八事變史述》《在華領事裁判權論》《開羅會議》《中美關係論文集》《史迪威事件》等。
1980年,為表彰梁敬錞在學術上的貢獻,聖若望大學校長親自為他頒發榮譽獎章,盛讚他為“卓越的學者、作家、法官與教授”。
梁敬錞對故鄉始終懷有深厚情誼。改革開放後,他於1987年捐款重修梁氏宗祠。
永盛梁氏宗祠所在的倉山區梁厝村是福建梁姓的重要發源地,僅1949年前從梁厝遷去臺灣定居的宗親,後裔已繁衍至五六百戶3000餘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梁姓宗親返鄉尋根,永盛梁氏宗祠成為兩岸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記者 林銘/文 石美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