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搭橋築同心 兩岸融合向未來
2025-02-13 09:00:48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張鐵國
市民打卡“兩岸人間煙火”集市。記者 張鐵國 攝
今年春節假期,位於福州市三坊七巷光祿吟臺的“兩岸人間煙火”集市裡,海峽兩岸美食琳琅滿目,吸引眾多市民遊客興致勃勃地賞“煙火”、品美食。近日,在福州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指導,福州市小吃協會、福州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兩岸小吃產業融合發展專委會主辦的“兩岸人間煙火”品牌新春茶敘會上,來自兩岸的美食專家、業界人士等以茶會友,圍繞如何提升品牌影響力、推進兩岸美食融合發展、搭建兩岸文化交流新平臺建言獻策,讓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說。
一場兩岸美食的大集合
福州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兩岸小吃產業融合發展專委會主任葉旭東:
“兩岸人間煙火”品牌由福州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於去年年底創立,圍繞打造美食街區和開展美食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兩岸民眾相互瞭解和情感交流,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認同。平臺致力於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美食盛宴,透過提供市場推廣、品牌建設供應鏈支援等多方面服務,助力臺灣商戶融入大陸市場。今後前往各地開展活動,除了福州小吃固定外,我們還會將臺灣元素與區域文化深度融合,設立臺灣、區域特色美食展區,使臺灣商戶和本地美食小吃佔比均達到20%,將“兩岸人間煙火”打造成富有兩岸特色的街區集市。我們還與臺灣台中市中華美食發展交流協會簽訂了“兩岸人間煙火”品牌共建協議,併為6名參展商戶頒發了匠心·匠人及兩岸融合發展志願者證書,旨在推動“兩岸人間煙火”品牌建設走深走實。
江西省贛州市遊客曾志英:
春節假期,我和朋友到三坊七巷逛了“兩岸人間煙火”集市。集市裡,既有臺灣銅鑼燒、蚵仔煎,也有正宗的福州魚丸、茉莉花茶,還有香辣味的上饒烤雞腿、長沙臭豆腐等,各種口味應有盡有。兩岸美食在此集合,讓我們一飽口福、大開眼界,加深了對臺灣美食的瞭解,進一步領略到中華傳統美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魅力。
一個文化交流的新平臺
福州市小吃協會會長、福州達道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正偉:
榕臺美食文化同根同源。福州魚丸與臺灣貢丸“形似”、茉莉花茶與高山茶“神合”,福州肉燕、拌麵、扁肉、元宵、牛肉滑等特色美食見證著兩岸淵源。兩岸美食有著共同的味覺記憶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成為連線兩岸親情的重要紐帶。作為獨特的飲食文化代表,福州小吃種類超300種,從業人員逾10萬人,是福州重要的民生產業和文化名片。我們將深入挖掘福州特色小吃文化的豐富內涵,積極主動加強與臺灣美食界交流合作,透過舉辦各類美食文化活動,進一步搭建兩岸溝通的橋樑,推動兩岸美食創新發展。
臺灣台中市中華美食發展交流協會總執行長楊忠銘:
這次成立了兩岸小吃工作者聯盟,我有幸加入。我將與臺灣美食從業者一道,把臺灣美食打造得像春節期間燃放的煙花一樣五顏六色、絢麗多彩,好看更好吃,讓中華美食文化在海峽兩岸和海內外綻放異彩。我還將透過“兩岸人間煙火”品牌,以美食為紐帶,架設兩岸交流橋樑,繼續為兩岸同胞的情感交流、促進兩岸和平發展作貢獻。
一個攜手發展的大產業
中華和平發展交流協會執行長、芯泰佳科技發展(福建)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翔泰:
“兩岸人間煙火”品牌為弘揚中華美食文化、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載體。我曾在上海創業投資20多年,去年“轉戰”福州新區。建議從四個方面發力,持續提升“兩岸人間煙火”品牌的影響力:一要更接地氣,大陸各地民眾口味、消費水平不同,臺灣商戶在美食活動中要根據當地民眾口味適當改良臺灣美食,定價適中,提高他們的體驗感和回購率;二要選好地段,這次“兩岸人間煙火”集市選在人氣滿滿的三坊七巷就是很好的例子,要認真總結經驗,為今後提供參考;三要開展評選活動,每到一個地方舉辦活動都可以嘗試開展美食評選,提高參與商戶的積極性和當地民眾的參與度,提高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四要加強體系管理,要以舉辦美食活動為契機,積極對接資本市場,在品牌運營、市場營銷、供應鏈等方面全面提升,既提高參與商戶的經營收入,也帶動當地旅遊業和經濟社會發展。
福建商學院旅遊與休閒管理學院副教授謝寶田:
食物不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情感的紐帶、歷史的見證與文化的傳承。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血脈相連,兩岸小吃是這種深厚淵源最鮮活的體現。福建福州小吃種類繁多,承載著深厚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懷,不僅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飲食文化。臺灣有著許多源自福建福州的傳統小吃,兩岸美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種相似性不僅展示了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也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天然的橋樑。小吃雖“小”,卻是一個大產業。我們看到,福建小吃正在走向世界舞臺。隨著消費者對食品要求不斷提高,兩岸小吃要在保持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發展,以滿足人們不同的口味需求。要深化系統挖掘,系統梳理閩臺小吃的歷史脈絡,以文化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搭建產業平臺,推動技術交流、品牌合作與標準化建設,如完善兩岸小吃原料供應鏈、共同制定“閩臺小吃”認證標準等;要創新宣傳方式,透過短影片、紀錄片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宣傳形式和平臺,向全球講述兩岸小吃的“共同故事”;要培育青年力量,加強校企合作,協同培養新一代廚師和技術人才,傳承和發揚中華美食精髓;要豐富文化內涵,以美食交流為契機,廣泛開展民間藝術、地方戲曲、民俗文藝等雙向交流,不斷增進臺灣同胞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記者 張鐵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