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情緣!羅源西洋宮成兩岸文化“連心鎖”
2025-03-28 08:21:19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劉露 池遠
羅源西洋宮:跨越千年 兩岸同緣
在羅源縣飛竹鎮,羅源西洋宮巍然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其古樸的建築承載了千年的歲月。這座承載著閩臺民間交流紐帶作用的古建築,是陳靖姑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更續寫著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故事。
2024年12月,羅源西洋宮入選福州第二批臺胞尋根示範點。福州晚報《臺胞尋根工程》專欄第26期走進羅源飛竹,探訪羅源西洋宮跨越時空的閩臺情緣。
羅源西洋宮祈福交流活動。
陳靖姑文化發祥地之一
羅源西洋宮又稱“順懿夫人廟”“西洋祖殿”,是陳靖姑信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它與古田臨水宮、福州下渡陳靖姑故居均為陳靖姑文化發祥地。
羅源西洋宮是融合唐宋建築風格的古建築群,以三進兩院格局展現獨特的傳統建築美學,其正廳供奉的陳靖姑、林九娘、李三娘是兩岸人民共同尊崇的“婦女兒童保護神”,歷經歲月滄桑仍儲存完好。
相傳陳靖姑出生於唐代閩中,生前扶胎救產、保赤佑童,弘揚“無私大愛,濟世為民”的道義精神。陳靖姑因其無私大義多次受到敕封,閩王加封其為“崇神昭惠臨水夫人”;宋淳祐六年(1246),理宗皇帝加封其為“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清乾隆四年(1739)又追封“太后”,全稱為“天仙聖母太后元君”,遂有“臨水陳太后”稱謂。明清時期,隨著福建移民東渡,陳靖姑香火逐漸傳入臺灣。
據羅源縣最早一部縣誌——明嘉靖《羅川志》載:“西洋宮,即靖姑神,在縣治西北六十里西洋嶺頭。其墓在宮後,並連江各方人尤供奉之,祈禱輒效,古田縣臨水村亦有其祠雲。”西洋宮在明代嘉靖、清代嘉慶年間得到較大規模翻修重建,現西洋宮陳靖姑墓保留有元代至治元年(1321)“敕封淑靖真人”字樣的碑刻,以及清代“西洋祖殿”石坊。
20世紀60年代,西洋宮再度廢圮。1995年春,飛竹鄉賢在西洋宮共商重修事宜,得到各界積極響應,後又陸續修繕重建了正殿、三清殿、法主殿、淑靖真人墓和正道坊等。2007年4月,西洋宮陳靖姑墓被列為羅源縣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臺文化交流的橋樑
陳靖姑文化在福建、浙江以及臺灣等地廣為流傳,在臺南、臺中、新北等地都建有陳靖姑祀廟。資料統計顯示,在臺灣地區將陳靖姑作為神靈供奉及陪祀的宮廟數以千計,信眾超千萬。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臺南慶安宮組團來閩尋根訪殿,透過族譜考據,確認羅源西洋宮為其祖廟。自此,兩岸陳靖姑文化交流揭開新篇章。每年農曆九月十五,這裡都例行舉辦祭祀活動,臺灣各地宮廟均組織大型謁祖團,少則百人,多則逾千人。羅源西洋宮陳靖姑信俗也於2018年成功申報為福州市級非遺。
羅源西洋宮管委會負責人介紹,近10年來,西洋宮接待臺灣信眾數千人次。2019年,兩岸信眾共同發起“陳靖姑文化節”,促進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同時,也體現了閩臺兩地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
近年來,羅源縣透過打造“陳靖姑文化”非遺品牌,積極推動兩岸研學交流,閩臺“陳靖姑信俗”文化旅遊節在羅源縣飛竹鎮多次舉辦,吸引眾多臺灣民眾前來參觀交流,不僅推動了臺灣民間對陳靖姑文化的研究與傳播,還進一步促進了閩臺民間信俗交流。
羅源西洋宮管委會負責人表示,未來,他們計劃在西洋宮開展更多閩臺文化交流活動,讓更多臺胞找到回家的路。(記者 劉露/文 池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