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海峡青年节

参观海丝文物展览 两岸大学生追寻福州海丝印记

2014-07-24 10:40:20来源:福州新闻网

福州新闻网

  福州新闻网7月24日讯 虽然台风“麦德姆”打乱了第五届榕台大学新闻营的营员到马尾古港、晋安古道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印记的计划,但顶风冒雨来到福建博物院参观《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还是让他们大呼过瘾。

  据了解,第五届榕台大学生新闻营的主题活动之一就是开展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调查。这种调查从第五届榕台大学生新闻营组成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台湾营员与大陆营员在机场相见的第一时间,大陆营员给台湾营员戴上茉莉花环,有些台湾营员就笑着说:“茉莉花就是2000多年前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福州的。”

  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调查的第一站,就来到了长乐市漳港街道仙岐村,营员们走进拥有地下古宫、将军殿、天妃殿、大王殿的显应宫。在地下古宫巡海大臣——郑和塑像前,营员们有的上前鞠躬,有的则拿着手机与郑和塑像合影,并向好友现场“直播”。长乐人踏上海上丝绸之路前,都会去显应宫请海神保佑。营员们参观完显应宫后,共同给它起了个别名“海上丝绸之路海神庙”。

 

福州新闻网

  两岸学子还追寻着郑和的足迹,来到长乐南山。那里有郑和史迹馆,也是佛、道教者朝拜圣地,用营员们的话说是“带着崇敬之心踏步南山”。南山上的三峰塔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要不是闭塔整修,同学们都准备攀至塔顶。

  昨天上午,在福建博物院,记者发现,不少学生用手机和照相机不停拍摄文物与展板,有的还掏出笔记本来记录。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林灏洋说:“我生长福州,如果不是参加这次新闻营,我根本就不会知道从小就喝的茉莉花茶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州关系的印记之一。茉莉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福州,聪明的福州人又让它与茶融为一体,茉莉花茶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福州港在清代还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港。”

  西南政法大学大三学生林蔚葳说:“这次参观深受启发,我会根据今天看到的展览,再从历史书上、从福州城乡去探索福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深远关系。”

  性格开朗的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学生郑诗颖,多次邀请新结识的两岸同学在展板前合影。她说:“展板上内容是我以后学习、研究的课题。”

  (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 翁宇民/文 杨勇/摄)

 

  相关新闻:与大陆学生接触后,台湾学生感触颇多

  第五届榕台大学生新闻营昨日进入第三天,由于碰上台风“麦德姆”正面袭榕,原定的参观马尾古港及船政系列古迹等地的行程不得不临时改变,福建博物院的室内参观成为营员们当天最主要的研习内容。即便只是浮光掠影的了解,跨越数十万年的福建古代文明还是让两岸营员感触良多。很多抱着“找不同”想法来榕的台湾营员,通过历史的走廊,发现彼此之间更多的是相同。

  许贺凯(铭传大学):

  像再上了一次历史课

  台湾男生许贺凯在参观的学生队伍中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福建博物院的解说员在讲解万国坤舆图的作者时一时卡了壳,现场只有许贺凯立刻给出答案:利玛窦,让人对他的历史涵养刮目相看。可仔细一问,他所学的专业竟然是和历史没什么关系的保险专业。

  许贺凯说,他喜欢了解历史:“从小就喜欢了解一些以前的事情,比较喜欢看《三国志》之类的小说。今天的参观,从旧石器时代看起,台湾的历史课本也是从石器时代讲起,我像是再上了一次历史课。如果现在我是记者,我希望可以向台湾的朋友讲述我这回了解的石器时代和海上贸易,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

  黄虹元(台湾交通大学):

  两岸学生有不少共同话题

  文静的黄虹元告诉记者,她所学的专业是人文社会,希望多接触各个行业,确定自己以后发展的方向,“新闻领域我之前没有接触过,希望借参加新闻营的机会,多些交流”。

  黄虹元去过不少地方,去年暑期去了四川,本月来到榕城,8月还计划去内蒙古。“这几天,两岸营员们一起参观一些地方,交流得不错。昨天我听了一些课,算是我第一次接触新闻方面的内容,觉得挺新鲜的。我觉得,大陆的学生给我的感觉和印象当中的有点不一样,大家的观念都差不多啊,有不少共同话题。其实,在一起玩的时候,如果没有口音的差别,我都不太分得清台湾营员和大陆营员。”

 

  陈罕含(南京大学):

  想从事两岸交流的工作

  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陈罕含表示,新闻传媒是她的就业选择之一。

  “这几天的行程让我很有感触,原来榕城还有这么多的文化古迹。通过新闻营,我发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独特性和价值。”陈罕含说,“我觉得和台湾学生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只不过多数是在词汇上。另外,台湾学生比较没有拘束,想得也比较简单。我认为,以后和台湾学生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小,我以后想从事两岸交流的工作。”

  杜砚(华中师范大学):

  想写英文报道

  在英语专业就读的女孩杜砚对新闻很感兴趣,在学校时就参加了英语的记者团。此次参加新闻营,她希望能锻炼下写英文报道的能力,想把新闻营的相关稿件投给《中国日报》。

  “我通过新闻营认识了很多台湾的朋友,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在语言习惯上还是有些不一样。如,我们说三百兆流量,他们说3“M”;同样一部美国电影,我们翻译成《速度与激情》,他们翻译成《玩命关头》。这种文化的体验让我感受很深刻。”杜砚说。

  高豪佑(台湾华梵大学):

  想拍有关林则徐的电影

  来自台湾的高豪佑看起来很时尚,但兴趣点却在厚重的历史,前日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安排很对他的胃口,“林则徐纪念馆一进馆的那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看了特别有感触,我想拍有关林则徐的电影”。

  林如川(台北科技大学):

  大陆学生“蛮友善”

  林如川来自台北科技大学材料工程专业,职业规划是当机师。他之所以参加新闻营,主要是听说大陆学生从小就学习很多才艺,他好奇是否真的是这样。

  他觉得大陆的学生“蛮友善”,和他原先的想法有点不一样,“我觉得大陆学生比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

 

  相关新闻:福州的夜和人更胜于景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时间会慢慢消失,但记忆将永远记住我们。”这是电影《小时代》中的旁白。21日晚,也是我和大陆学生初认识的晚上,大家相约观赏电影《小时代3》。

  这是我来到福州的第一夜,我庆幸我此刻人在此地,我和这些新朋友不再是陌生人,我们已手牵手、肩并肩同行。

  来到福州的第二晚,我和大陆学生在KTV里欢唱,没有尴尬,我只看见大家脸上如花的笑容。

  很难想象在台湾之外,素昧平生的同龄人之间,竟擦出耀眼的火花。我的心已无法平复,也不想忘却这段难能可贵的真心旅程。

  原来,福州的夜晚、福州的人更胜于美景。拥有这两夜,拥有这群朋友,我就拥有了全部。

  (福州晚报特约通讯员 高豪佑 台湾华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