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海峡青年节

两岸“表情包大战” 网友从互呛神转折到聊人生

2016-01-29 14:25:46来源:海西晨报

两岸“表情包大战” 网友从互呛神转折到聊人生

两岸“表情包大战” 网友从互呛神转折到聊人生

  大陆网友自制表情包被台湾网友赞有创意。

两岸“表情包大战” 网友从互呛神转折到聊人生

  近日,两岸年轻网友围绕热点问题在社交网站上展开的一系列互动,引起广泛关注。由于主要方式是大家通过发“图片表情”互呛,于是这场妙趣横生的“掐架”还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FB表情包大战”,一时成为两岸网络搜索热点。更有趣的是,一些大陆和台湾年轻人,还彼此聊出“感情”来了,话题也从“互呛”变成了聊美食、聊大陆剧、聊人生……这样的“神转折”,进而又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感慨与共鸣:两岸毕竟是一家人嘛。

  对此,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台籍教授施沛琳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两岸语言文化原本就相通,在了解了彼此后,从互呛到情感交流的转折时间就更短了。正如有些网友的评论———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字符、表情包飞扬的背后,是两岸青年对深度沟通的渴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多元、开放、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化正深深影响着两岸青年,在跨越网络了解对方时,也让他们越来越亲密。

 

  两岸青年互相了解 主要靠新闻

  “交流‘表情包’也不是坏事,只要有交流的意愿,总比两个人都不说话强。”聊到最近火热的“表情包大战”,来自台湾新北29岁的黄威宇说。他向记者介绍,台湾的朋友聊天也会用表情,不过是用官方自带的表情比较多,像大陆这样自己加工创意的不多。

  黄威宇是今年5月来到厦门的,目前正着手在湖里区经营自己的咖啡馆。来大陆半年多,他的手机里安装了微信、微博、脸书等各种类别的通讯和社交工具。他告诉记者,由于两岸年轻人常用的通讯软件并不全一样,在台湾了解大陆的同龄人主要通过新闻媒体。

  “像‘土豪’、‘富二代’这样的词我们都是从电视上了解来的。”黄威宇说,虽然现在台湾的电视上越来越热播大陆剧和一些大陆综艺节目,但像《武媚娘》、《甄嬛传》这样的古装片以及《我是歌手》这样的唱歌节目,对年轻人中间流行什么,呈现得较少。“这种不了解一直持续到我真正来到这边创业,用起了一样的通讯软件,一起吃饭聊天,才慢慢了解到大陆同龄人新的一面。”

  与黄威宇深有同感的还有来自台北士林区的罗鼎钧,今年29岁的他目前在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在读博士。5年前,他曾作为交换生在大陆求学,那时起,他便发现大陆的同龄人和他以前想象的不一样,大陆多元、开放的网络文化也让他深受吸引。

  网络多元互动 拉近两岸青年

  来到北京求学后,罗鼎钧发现,大陆的同学都爱用微信,不仅用它聊天,也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生活、联络感情。为了能通过网络更拉近两岸青年距离,罗鼎钧有一个和大陆同学一起运营,名为“两岸青年”的微信公众号。“注册这个公众号的初衷是想配合宣传我们的一本游学攻略,后来粉丝越来越多后,慢慢成了大家交流的主要阵地。”

  现在,这个名为“两岸青年”的公众号已经有了1万多个粉丝,分布在大江南北各个省市。除了每天推送两岸青年动态、发布青年观点、创业就业新闻外,罗鼎钧更会用心整理很多好玩地道的台湾旅游攻略给大陆的朋友。

  在罗鼎钧看来,公众号能这么快扩散,恰恰也因为两岸的青年志趣相投。对此,黄威宇也告诉记者,“虽隔着海峡,但两岸年轻人喜欢的东西都差不多”。他说,很多有趣、恶搞的影片在台湾和大陆传播得一样火热,也因此带出了不少像hold住姐这样在两岸都能火一把的“网络红人”。

  他说,现在各个门户网站都会自制网络偶像剧,由于网络观看方便,他在台湾的朋友也会关注这些网剧。“最近有一部网络偶像剧就是两岸共同制作,有一半的演员来自台湾,我们一直在追剧。”作为打算在厦慢慢深耕发展的台青,黄威宇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两岸年轻人都很有想法,各有优势,网络这么开放,就一起制作好的作品。”

 

  线上互动热络 线下举办沙龙

  “很多两岸的交流活动都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但是在现在,网络却可以跨越这个时空距离,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对方。”施沛琳表示,随着时代发展,网络正是拉近两岸青年距离、增进相互了解的最好工具。不过,她说,两岸通讯软件不一样确实带来很多不便,“现在大陆几乎人人用微信,台湾使用的比例还不高,应该让两岸沟通更密切。”

  那么,两岸青年如何从网络走到现实中相互了解?罗鼎钧告诉晨报记者,他们“两岸青年”的粉丝团,除了网络上的互动热络外,更有不少线下聚餐活动。而他和其他几位朋友合作办的“两岸青年观点论坛”,不仅有微信公众号,更是经常举办“台青之友”为主题的论坛活动,邀请两岸青年朋友发表观点,并请到两岸的老师来点评。回台湾时,他甚至手写了300多张明信片,一一寄给很多未曾见面的大陆青年朋友。

  虽然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做得热火朝天,但在罗鼎钧看来,网络虽拉近了两岸同龄人的距离,但真的要了解彼此,却有着更好的方式。“中国有句古话叫‘见面三分情’,再好的网络交流,都比不上大家见面聊天、吃饭,甚至融入彼此生活。在来清华大学念博士之前,我对同龄人的印象是模糊抽象的,难以想象现在成为这么亲密的朋友。”除了感激网络便利外,罗鼎钧说,青年人之间的真心诚意才是最珍贵的。

  (晨报记者 刘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