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山芙蓉,花开香两岸
2016-06-30 11:01:58来源:福建日报
“今年7月中旬,山芙蓉产品将在大陆销售,线上、线下一齐卖。”坐在记者面前的男子,虽年过花甲,却声如洪钟、干劲十足。他叫林振隆,来自台湾,并在晋江成立了泉州市新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随着今后山芙蓉在大陆种植和研发技术的成熟,产品价格会逐步下降,让大陆普通民众承担得起。
与普通创业者不同,林振隆瞄准的是生物医药产业,并在台湾“亚洲大学”取得了生物科技产业学博士学位。依托山芙蓉,林振隆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创业之路。
发现山芙蓉的秘密
林振隆祖籍泉州石狮,1954年出生于台湾台中市。“2000年,我在台湾‘亚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被派往北京,与中科院对接工作,担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负责引进与台湾有关的材料和技术。2005年,再次返台,回校从事教学工作。”林振隆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看到了台湾居民的疾病统计数据,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唯独阿里山的邹族没有糖尿病患者。按理说,邹族居住在山上,因为天气冷,喜欢饮自酿酒,而酒中糖分多,不可能没有糖尿病患者。
经过深入调查,林振隆发现,原来在邹族聚居的阿里山地区生长着一种植物,名叫山芙蓉,邹族人平常都拿山芙蓉来泡茶、煮汤或是当佐料吃,如果出现个别因糖尿病造成的伤口,就用山芙蓉捣碎了,敷在伤口处,炎症会慢慢消失。
为了揭开山芙蓉的秘密,林振隆联合其他同仁,组成研发团队。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该团队从山芙蓉的萃取物中发现了一种活性成分,即丁香醛。“这种成分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度,有效降低血糖。”林振隆的团队把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并开始研究如何将科研成果产业化。
科研成果岛内产业化
为了研制山芙蓉产品,2012年林振隆向台湾当局农业事务管理部门申请了产学专案,并获得了资金支持。随后,台湾“亚洲大学”负责种植、品种研发,以及动物、细胞实验等工作,然后由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做临床试验,获取足够的临床资料。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体内糖分无法完成化解造成的。”林振隆解释说,正常的血糖值是6.1,如果在7以内,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恢复到正常值,但7以上就必须借助药物。
据介绍,山芙蓉产品以山芙蓉为主,辅以秸秆、芭乐、苦瓜、西洋参。 “产品分3期,需经过5年临床试验。在第一批患者中,有70%的人产生了效果。”林振隆表示,台湾有400多万糖尿病患者,已有1000多名患者在使用山芙蓉产品,在此基础上,他们正在进一步改良产品,希望产品对第二批患者的有效率达到80%。
跨海种花盼在地化
山芙蓉产品在岛内落地开花的同时,林振隆又把目光投向了大陆。去年,该产品进入大陆,处于免费试用阶段。
“目前,山芙蓉产品已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的医院试用,我们希望得到更多数据,了解产品对大陆患者的适用情况。”为了降低成本,林振隆尝试在大陆引种山芙蓉。他最先在厦门同安试种,结果因为气候太热,没有成功。
原来,山芙蓉生长在阿里山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带,适宜低气温。为此,林振隆又在安溪、大田和南安水头三地,各试种10亩山芙蓉。不过,种苗虽是从台湾引进,但受雨量、温度、水源等因素影响,在大陆种出来的山芙蓉成效究竟如何,还需做功能鉴定。
“大陆现有1.5亿糖尿病确诊患者,还有4亿左右是疑似病患,如果山芙蓉产品能顺利实现在地化、产业化,相信能帮助到一部分大陆病患。”林振隆说。
然而,现阶段,研制山芙蓉的成本相对较高。以50公斤原料为例,制成山芙蓉产品需要花费12万元人民币。“所以,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在大陆开发山芙蓉种植和研发基地,只要原料、技术等成本下降,产品价格也会逐步降下来。”林振隆说,这是一场注定漫长的创业,但让山芙蓉花开两岸,造福两岸民众,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本报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姚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