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海峡青年节

昙石山博物馆内上大课 两岸准记者在闽台海洋文化发源地寻根

2016-07-27 17:29:27来源:福州晚报

  考古学家欧潭生为营员讲解昙石山文明。台湾世新大学 涂鹏扬 摄

  参加第七届榕台大学生新闻营的海峡两岸32所大学的准记者,昨天上午来到被称为闽台海洋文化发源地的昙石山。福建著名考古学家、昙石山博物馆首任馆长欧潭生带着两岸学子穿过时光隧道寻根。

  课堂搬入昙石山遗址

  昙石山遗址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是一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海洋性贝丘文化遗址。四五千年前,这里孕育出的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明的重要源头。

  此次为新闻特训营授课的是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首任馆长欧潭生。欧馆长1963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后在河南等地工作,上世纪80年代回福建工作。如今,他已退休11年,但仍然心系昙石山。

  这次听说榕台新闻营来的都是两岸名校优秀学生代表,欧馆长不顾路途遥远和天气炎热,专程赶来为新闻特训营营员授课。

  与其他专家学者的课堂授课不同,欧馆长选择的授课地点就在展厅和遗址厅,通过一件件馆藏珍品展品,采取“设问式教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向两岸学子揭秘古老而悠久的昙石山文化。

  日本祖先可追溯至昙石山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展厅内陈列着不少珍贵展品,“镇馆之宝”是一块距今约5000年至4300年的昙石山人头骨(女性)。

  “这块昙石山人头骨是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看一看它的特别之处在哪儿?”欧馆长提出问题后,同学们纷纷围拢过去,有的说下巴较为特别,有的说牙齿特别,有的说颧骨较为突出……

  “问题只答对一半,特别之处是在颧骨。大家仔细观察,在左侧颧骨中下部有一条骨缝。”欧馆长说。随后,他慢慢揭开其神秘之处,其实这是一个年龄约25岁的女性,人类学家曾对其颅骨进行详细测定和研究,发现在其左侧颧骨中下部有一贯通颧骨的骨缝,此缝将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由于该特征在日本人中存在较多,因此下方之颧骨块被称为“日本人骨”,由此可以说明日本祖先可追溯到昙石山。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

  昙石山遗址与海洋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同时期台湾的史前遗址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据欧馆长介绍,根据海洋地质学家考证,台湾海峡最浅处只有40米深,而台湾以东200公里处是4000米深的太平洋海沟,说明台湾岛只是大陆板块的一个边角。另据动物学家考证,大陆与台湾相同的兽类有64种,其中大陆独有的四不像,台湾也有。原来,一万年前有一条“东山陆桥”露出海面,可到达台湾。此外,植物学家考证,大陆与台湾相同的植物有67属、81种、1个变种。这些植物少部分是通过台风传播,大部分也是跟随动物(粪便)到达台湾。

  考古研究表明,在昙石山文化时期,海峡两岸的先民就往来交流,形成了类似的生产形态和生活习俗。

  昙石山文物体现福州饮食习惯

  由于昨日探秘昙石山文化的52名学子来自海峡两岸知名高校,欧馆长授课时特地留出了30分钟时间留给营员提问。

  “欧馆长,据您之前介绍,全国的墓地中挖掘出的陶器一般为2个。但在昙石山,你们曾经在一座墓最多挖掘出18个陶釜,能否给我们分析下原因?”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张长征问。

  “你的问题,提得很好!”欧馆长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绣球”抛给了在场的其他学生。“说明当时手工业较为发达。”“这与当时人类生活习惯有关……”大家七嘴八舌答道,但是欧馆长始终笑而不答。

  “与福州人爱吃有关?”同济大学的陈超然答道。“对!”欧馆长说这与福州人的汤文化有关。昙石山周边距今四五千年前曾是一片汪洋,盛产海鲜。但是,虾、鱼等海鲜是不能放在一个陶釜中,于是便制造了18个陶釜用于日常生活所需。18个陶釜一方面也反映了福州人爱喝汤、爱吃海鲜的文化。如今的福州宴席上,还可以见到一桌宴席六七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