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海峡青年节

台湾清明的传统与风尚

2018-04-04 11:42:00来源:福建日报

1.jpg

  在台北市富德墓园树葬区的一排松柏前,包归雁双手合十,祭拜外公。(记者 吴洪 摄)

  融入血脉的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与大陆一样,在台湾,清明返乡也是一年之中的大事,除了祭祖和扫墓外,还是宗亲相聚的日子。

  对于长期在厦门的台商陈岱明来说,今年清明节格外不同。

  陈岱明的先祖在清乾隆年间就从泉州跨海到台湾发展。不久前,有陈氏宗亲通过社交媒体发出祭祖召集帖,结果吸引了100多名宗亲汇聚陈家开台世祖最初定居地——彰化县芳苑伯嬷堂祭祖。

  “看到宗亲发出的召集令,我立即带上家人从厦门回到台湾。对中国人来说,祭奠先祖是一件大事,早已融入血脉。”陈岱明说,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祭祖,后人感恩先人创下的基业,也激励自己沿着先人的脚步拼搏进取。

  回到彰化,陈岱明认识了许多过去未曾见过的宗亲,让他感叹不已。“族人散居各地,很多人都不相识,但这次清明相聚,大家却一点陌生感都没有,这就是因为血浓于水吧。”陈岱明说。

  临近清明节,台湾各大菜市场又忙碌起来。这几日,“80后”台湾青年黄心音常常陪着妈妈逛市场,协助采买清明祭祖的食材。“清明节,台湾有吃润饼的习惯,所以,这几天我帮妈妈买一些胡萝卜、高丽菜、韭黄、绿豆芽等馅料,准备清明节包润饼。”黄心音说。

  润饼也叫春卷。清明吃润饼,在潮汕、闽南、台湾等地区都是传统。包润饼的过程一般由家庭成员一起完成,给了家人沟通交流、增进亲情的机会。

  清明节时,岛内家家户户还会买供品、香烛、纸钱,来祭拜祖先。“缅怀祖先,追思生命源头,就会发现我们的生命来自于父母,父母的生命又来自于祖父母、外祖父母。依此类推,可以一直追溯到千百年前。俗话说‘人若无根,心如浮萍’。祭祖追思是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以后我也要传给下一代。”黄心音说。

  环保理念渐入人心

  一杯清酒、一束鲜花、一篇悼词、一曲雅韵……在绿色生态理念的倡导下,岛内环保殡葬、祭祀之风渐渐兴起。

  3月28日,台北市天朗气清,位于文山区的富德墓园一大早便有许多市民前来扫墓祭拜。

  “阿公,我来看你了,希望你保佑阿嬷渡过这一关。”站在一排松柏前,包归雁双手合十,默默念道。几周前,包归雁的外婆因为中风住进了加护病房。

  富德墓园是台北市两大公营墓园之一,园区内设置有树葬区,并依据树木品类划分了11个不同区块,如问梅园、桂花园、指柏园、香樟园等。“阿公喜欢松柏,所以选择葬在了指柏园。阿嬷喜爱这里的梅园,早就立下遗嘱,希望死后也用树葬的方式,让生命回归尘土。”包归雁说。

  在富德墓园树葬区,每一类树种下会事先预留几个坑洞,骨灰放入可分解的玉米袋中,然后埋入坑洞内,覆土、压石即可。如果某区域坑洞满葬了,工作人员会贴出“满葬”的告示,暂停开放园区,让土地“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骨灰会分解、转化成养分滋养树木花草,那时园区会再次开放。

  “与塔葬、火土葬不同,树葬不会设置往生者的牌位。但每一个区域,墓园的工作人员都会在地上标识号码,只要记住号码,就不怕找不到先人骨灰的埋葬处了。”包归雁指着自己所站的位置,地上标有号码“C5”。

  目前,台湾大部分公营墓园都设置了生态葬区,免费为民众提供花葬、树葬等方式,一些县市还推广海葬,生态殡葬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选择。

  台湾清明节的环保特色也尤为突出。刚刚过去的周末假日,花莲县吉安乡多个墓园就迎来了扫墓祭祖的人潮。乡公所与当地宫庙共同推出了“节能减碳、心灯祈福”活动,民众可免费领取“祈福心灯”,以点燃“心灯”取代焚烧纸钱。当地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大家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留给下一代更好的山林。

  宜兰市公所也持续提倡纸钱“不要烧、集中烧、减量烧”,民众可将购买的纸钱在公墓便民服务站换取“祈福平安米”来祭祖,祭祀后可带回食用,也可捐赠给社会福利团体。

  台湾环保主管部门近日召开记者会,呼吁民众采行较环保的祭祖方式。该部门提出环保祭祀的四大替代做法:一是在指定区域设立纸钱集中收集区,再统一进行焚化;二是鼓励民众以向社会福利机构捐款方式替代焚烧纸钱;三是利用互联网提供电子追思祭拜服务;四是以鲜花、水果作为祭拜品。据统计,台湾各县市近年来积极推广纸钱集中焚烧,2017年集中处理量达12929吨。(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