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海峡青年节

台湾福州籍百岁理发师林能火的两岸情缘

2019-04-09 10:50:02来源:福建日报

台湾福州籍百岁理发师林能火的两岸情缘

林依伯在理发店里等候客人。

  福州伯过台湾,身背“三把刀”(剪刀、菜刀、剃头刀)。人瑞理发师林能火便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

  在台北市迪化街二段,有一家福州阿伯理发店。3月初,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记者通过导航找到这里。一张椅子、一面镜子、几把剃头刀就是林依伯的全部吃饭家当。71年前,他从家乡福州跨海赴台谋生,但因为两岸隔绝回不了家,只能凭借着自己的理发手艺在台湾扎了根。

  听闻记者来自福州,林依伯非常开心,用福州话跟记者聊起了那段悲喜交加的岁月。

  一甲子的理发店

  出生于1919年的林能火祖籍福州,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29岁那年他跨海赴台谋生。几经辗转,林能火最终在台北迪化街找到了一份理发师的工作。1959年前后,老板离世,他接手理发店,与妻子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光。不久,妻子也去世了,没有子女的他便一人打理理发店。

  迪化街曾是台北市重要的南北货集散中心,热闹的人潮带来了钱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依伯的店门口常常排起长龙,剪一次发2元至5元(新台币,下同),一天的收入至少有二三十元,羡煞了周边不少人。

  随着台北西门町商圈、信义商圈等新商圈的兴起,迪化老街风华不再,许多人搬离了迪化街。尽管剪一次发的费用提高到了一两百元,但现在一天只有两三个顾客,甚至两三天才来一个顾客,林依伯的生活反而不如以前。

  林依伯的理发店大概20多平方米,生活工作两不误。正前方的理发台上镶嵌着一面老旧的镜子,桌面上放着几把手动或电动剃头剪,椅子的表皮已经剥落;屋子中间放置着饭桌、冰箱、电视、电饭煲等生活用品;后堂则是林依伯炒菜、如厕的地方;狭小的空间还加盖了一层阁楼,那是老人休息的地方,每天上下全靠一个木梯。每天吃过早饭,林依伯便坐在店门口,等着客人上门。这样的日子,他一等就是60年。

  福州味邻里情

  60年间,各种烫染拉吹的美发店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没读过书的林依伯只能坚守着传统的理发手艺继续推、剪、剃,一把手动剃头剪他用了几十年也不愿丢弃,犹如他饭桌上永远的福州味。

  这一天中午,林依伯为自己做了两道菜——红糟鱼和拌蚬子,全是地道的闽式做法。“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永远忘不了。”林依伯一边做菜一边说。

  “师傅,今天我收摊了,这些鱿鱼中午拿去加菜吧!”理发店的对门有一个早市摊,卖猪肉和海鲜,摊主是一名中年妇女,说着一口闽南话。“阿玉,谢谢啦!”定居在此,林依伯也学会了闽南话。

  60年来,周边的邻居换了好几茬,但无论谁有需要,他一定会帮忙。每回猪肉、海鲜卖不完,阿玉都会将东西寄放在林依伯的冰箱里;附近还有一位卖水果的邻居,只要有事外出,就找林依伯帮他看店。因此,当大家得知他孤身一人后,也常常送些吃的、用的给他。于是,林依伯的餐桌上常常充满了福州味与邻里情。

  在日渐没落的迪化街上,福州阿伯理发店虽然天天开张,但来找林依伯理发的人越来越少,许多老主顾已故去,而年轻人根本看不上这里。

  即便如此,林依伯也从未想过离开,因为日子过久了,熟悉的小店、熟悉的街巷、熟悉的人事,让他舍不得。不过,每当有人上门,不论理不理发,林依伯总是满心欢喜地与人聊起过往,而他最常念叨的是“回家的故事”。

  回家的路最美

  有人说,回家的路最美。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林依伯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那时候,要从第三地周转到香港,到了香港还必须先住下等证件,然后再从香港到厦门,再从厦门到福州,来来回回一趟要一个月时间,花费很高,3万元。”第一次回家,林依伯已年近古稀,由于没有电话、没有信件往来,家人并不知道他回来了。林依伯凭着记忆,一路走回了家。当弟弟打开门见到他的那一刹那,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兄弟俩互相搀扶着老泪纵横。

  彼时,耄耋之年的老父亲已不能下床,见到林依伯却激动地想坐起来。疼爱他的母亲早已过世,跪在母亲的坟前,他久久不愿起身。

  一开始,由于路途遥远、耗资不菲,林依伯只能几年回一次家,连父亲过世也没能赶上。2008年两岸“大三通”基本实现,回家的路终于不再颠簸。“现在从松山机场到福州长乐机场,只要一个多小时,上午出门,傍晚就能跟家里人团聚吃上饭了。”正如坚守着这家老店,“每年回一次家”成为林依伯坚守的信念,哪怕鲐背之年,他依旧坚持着。

  虽然身边没有子女,但哥哥与弟弟的孩子挂念着他。“我哥哥的孩子就在台湾工作,每年会带我回福州,弟弟的孩子在福州,会来长乐机场接我。”林依伯感叹道,“家乡变化好大,原先家里的老房子变成了三层小洋楼,再也不需要我带什么回去了,反而是我常从家里带东西回来呢。”

  林依伯说,今年下半年计划再回一趟家。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回福州定居时,老人平静地说:“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知道他们过得好,我就放心了。我还能走、能干活,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了!”

  在理发店里,记者看到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开具的捐款证明。“从今年开始,我会每个月捐100元出去做慈善。我心中已经没有什么牵挂,希望尽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就算结个善缘吧。”林依伯说。

  午后,林依伯习惯小睡片刻。由于腿脚不便,他没有爬上阁楼,而是坐在店门口的椅子上打盹。对于窘迫的现状,他并不以为意,“等候”已成为他的一种坚守:等候客人、等候家乡的音讯、等候一年一次探亲的时刻……(驻台记者 吴洪 文/图)